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将于18日至20日在天津开幕。作为本届达沃斯论坛的参会者,韩国京畿道知事李在明启程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正通过创新寻求新经济增长点。
“俄罗斯远东地区正亟待实施一系列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新建或升级改造项目。中国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在施工工艺、装备制造、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积极参与俄远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东北与俄远东地区发展合作贡献力量。”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总裁张宗言日前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
俄罗斯规模最大的钻石开采和加工企业阿尔罗萨公司总经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开幕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珠宝市场快速发展,中国消费者对钻石的需求正在增加,公司希望以此为契机与更多中国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国电建集团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孟加拉国的建设,我们在孟加拉国发展的故事从侧面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立新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新兴技术飞速发展,与中国合作被主流技术企业视为“缔造未来”的重要途径。美国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朱杰豪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不管美国国内政治层面有何不利因素,“我们一直都是中国的支持者,不会因为(合作方)是中国就退后,反而正因为是中国,我们还要加强(合作)”。
俄罗斯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项目主任季莫费·博尔达切夫日前在莫斯科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俄远东地区的发展及其与亚太市场的融合等是俄“向东看”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果。
非洲是未来发展的新大陆,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新增长点,未来中非合作中,华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作为专注科技领域的投资人,我在中国开展投资的决心和投入不会改变。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仍是主要投资目的地。”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曾在对脸书公司的投资中收获上千倍回报的吉姆·布雷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
“过去中国水泥工业走向国际市场主要是靠低价,现在主要靠技术”,世界水泥协会创始主席、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全球的水泥企业目前都对中国水泥的成套装备和技术以及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创新饶有兴趣。中国的水泥工业在短短几十年间在全球水泥行业的地位经历了“跟跑——并跑——领跑”的过程,这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
全球工业数字化转型、向智能制造迈进的大潮中,中国制造的处境和发展前景如何?作为一家大规模钢铁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江苏南钢集团董事长黄一新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给生产流程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在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再造生产流程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企业不仅要做赚钱的事,也要坚持做“难事”和“慢事”。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27日落下帷幕,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集团首席执行官扬·莫罗西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西门子非常重要的市场,把公司数字化工厂建到中国意义巨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哈电集团相继承建了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苏丹鲁美水电站、越南宣光水电站、巴基斯坦马兰III水电站等多个水电站,优异的产品质量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使"中国水电"的名片逐步在世界打响。
刘汉元认为,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打好“生态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7日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在访谈中,李曙光就中国白酒产业国际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五粮液在推动白酒产业和文化走向世界方面的实际举措等话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互联网企业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近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对记者表示,京东的海外布局会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投资与合作,促进中外品牌的双向流动。
2017年,新华社启动了 “民族品牌工程”,旨在充分运用新华社的报刊集群、网络媒体集群以及广播、电视和户外大屏等全媒体资源,为我国优秀民族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载体和渠道。这是我国品牌建设的大事,民族品牌建设的幸事。这个工程由“国社”来实施,对民族品牌的传播具有天然的优势,也彰显了新华社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从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一国的软实力首先还表现为本国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自主品牌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中国品牌日”的设立,随着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的民族品牌一定会日益强大,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品牌,这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大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建设世界品牌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推出正当其时。
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民族品牌向国际化道路崛起也并非异想天开,然而品牌的强大终究离不开国家的强大,品牌的国际化终究绕不过国家的实力化。中国品牌日和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出现,定将成为助力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同时加速中国品牌尝试国际化的征途和进程。
新华社响应国家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号召,依托自身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权威的智库力量,在国家品牌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推出“民族品牌工程”,助推民族品牌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对打造民族品牌、为民族品牌实现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实施路径。
显示 452 条中的 381 到 400 条结果
阿拉尔组图
鉴湖风光·绍兴柯桥
迪拜世博会掠影
第二届“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暨2023上海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