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中国今年将把海外投资集中在矿业和能源领域,这对中国经济及其海外合作伙伴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全球对能源供应的争夺加剧中国对能源安全的追求。中国正在增加各种形式的国内能源生产,从煤炭到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随着气候变化继续使北极变得更容易进入,人们对该地区能源资源的兴趣显著增加。欧盟表达了在北极发挥更大作用的雄心,称其参与北极事务是“地缘政治需要”。
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JETP)可以成为巴基斯坦努力减少碳排放的潜在催化剂,巴基斯坦可以通过气候融资获得国际支持,加速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有研究显示,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相关研究方面已超过欧盟,这对欧盟的绿色科技雄心构成挑战。
清洁能源在巴基斯坦整体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导致消费者使用的能源昂贵且不环保。在这方面,中国农村太阳能政策为巴基斯坦提供如何增加清洁和便宜能源的经验。
中国一些最大的能源国有企业的绿色转型,正在帮助中国政府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同时扩大中国在清洁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称,2023年,中国、欧洲和美国均创下单年太阳能安装记录。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令所有其他国家相形见绌,约为180至230吉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仅新增58吉瓦。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巨大而具有变革能力的项目,它触及各大洲和各种文化。最初,它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工程,现在该倡议转向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实现“巨大飞跃”,即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新增装机容量比2022年增长50%。而推动可再生能源历史性增长的正是中国。
随着“脱碳”成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世界性课题,“中国制造”在关键的可再生能源领域正风靡全球。
中国是世界太阳能组件大国,目前拥有全球80%制造能力。根据Wood Mackenzie数据,到2050年,中国将占全球电力供应50%以上。
在中国将太阳能组件生产成本降低42%至0.15美元/瓦后,美国和欧洲已无法与中国竞争。总部位于英国的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的一份新报告称,中国制造商相对于国际竞争对手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电动汽车消费热潮正加速中国能源转型。
有证据表明,中国一些大型能源国企的绿色转向正在帮助北京实现其向能源自给自足迈进的目标,同时扩大该国在清洁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
中国和欧洲都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头,它们在能源和气候政策上遵循不同的道路,但也面临类似的挑战,怀有共同的抱负。
安哥拉近日表示,将从明年1月1日起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一决定可能会为中国增加对安哥拉石油和其他行业的投资开辟道路。
中国-中亚管道是一个天然气管道网络,用于把中亚国家(主要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
本政策简报探讨了中欧在可再生氢领域合作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是燃料电池技术、电解槽制造、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贸易等领域。
中国这个亚洲巨人在核能领域取得的进展,可能将在这个十年内使其成为核电产能最大的市场。
显示 1790 条中的 121 到 1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