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知识生产的开放性,包括国内和国际合作。
芝加哥大学的空气质量生活指数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速度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2024年,中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低于国家标准浓度限值。
文章探讨了欧洲消费者对2025年美国关税上调的反应及其背后的原因。
曾任欧洲航天局负责人的约翰-迪特里希·韦尔纳说,中国的长期规划和对规划的坚定推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泰计划”下,意大利可以通过投资硬基础设施和传授专业知识和最佳实践来支持非洲国家实现其能源获取和气候目标,促进外交接触。
全球化消亡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全球化进程确实在放缓和发生变化,但仍是渐进且令人鼓舞的。
当今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面临的最严峻制约因素并非仅仅是资金短缺,而是融资结构与气候行动推进方式之间的长期不匹配。
欧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理解国际气候政治的复杂性,并据此制定双边和多边策略。
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已是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旅行和旅游业(T&T)实现了现代经济史上最为显著的复苏之一,不仅超越了疫情前的预期,还再次证明了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有关中国科技和商业发展的新闻铺天盖地,这些消息的论调各不相同,但贯穿其中的是一种日益凸显的“酷元素”。
本文研究了经济制裁对粮食价格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摩洛哥拥有大量对清洁能源技术至关重要的“绿色转型矿物”(GTMs),使其成为众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和欧盟的重要战略伙伴。
粤港澳大湾区是包含中国南方11座城市的经济和商业区域,其经济总规模可跻身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人口数量则超过了法国。
欧洲的公共政策应当致力于促进能源密集型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因为进口这些投入品比直接进口能源更经济。
欧盟必须将标准制定视为一个关键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机遇领域,而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狭隘的技术领域。
一个更强大的“全球欧元”确实能够增强欧盟的战略自主,使其在日益紧张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更具韧性。
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崛起表明,要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进展,规模必不可少。中国的经验亦显示,不具商业传播力的创新不可持续。
一项新研究发现,今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新投资与建设合同金额创下历史新高。
欧盟和印太地区那些开放且贸易导向型的国家正面临一个重大且紧迫的机遇,即加强合作,发挥领导作用,以维护和重振基于规则的贸易的核心原则。
显示 5661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