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越来越多行业占据技术领先地位。
全球各国都在努力从人工智能技术中获益,同时管控相关风险。
目前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呼声愈发强烈。改革呼声尤其得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非洲更是走在了前列。
本文分析了非洲的数字合作,重点关注“马泰计划”,评估了该计划对非洲数字化转型的潜在贡献及其与欧盟合作的协同效应。
对拉美而言,汉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制定《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将企业在海外的行为与其环境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该指南受到学术机构、智库和民间社会的欢迎,被视为中国重新致力于引导企业在海外履行环境责任的标志。
过去三十年里,成千上万曾在海外求学或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通过“青年千人计划”等引才计划回国。
在中国努力赢得世界认可的过程中,一桌丰盛的美食或许正是其最有效却被低估的吸引力所在。
DeepSeek的颠覆性影响在于其挑战了曾经占主导地位的范式,为替代性人工智能模型打开了大门。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条件接触的战略,认为管理而非排斥才是关键。欧盟既不应主观拒绝也不应被动接受中国资本,而应利用市场准入、可持续性标准和贸易防御工具对其进行管理,以使其符合欧盟的气候、产业和安全目标。
本文回顾了2019年至2023年中国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进展,着重强调了监管现代化、临床试验的推进以及新型疗法的出现。
中美贸易争端加上特朗普的关键矿产外交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这为非洲国家在绿色技术经济中重新自我定位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中国幅员辽阔,其自然栖息地、景观与文化的多样性令人惊叹。从东北哈尔滨的寒冷平原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酷热沙漠,气候有着天壤之别。位于中国西南的云南省便将这种多样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知识生产的开放性,包括国内和国际合作。
芝加哥大学的空气质量生活指数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速度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2024年,中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低于国家标准浓度限值。
文章探讨了欧洲消费者对2025年美国关税上调的反应及其背后的原因。
曾任欧洲航天局负责人的约翰-迪特里希·韦尔纳说,中国的长期规划和对规划的坚定推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泰计划”下,意大利可以通过投资硬基础设施和传授专业知识和最佳实践来支持非洲国家实现其能源获取和气候目标,促进外交接触。
全球化消亡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全球化进程确实在放缓和发生变化,但仍是渐进且令人鼓舞的。
当今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面临的最严峻制约因素并非仅仅是资金短缺,而是融资结构与气候行动推进方式之间的长期不匹配。
显示 5634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孟加拉国:传统手工木船市场
山东港口青岛港外贸航线数量持续增加
上合学子 天津访学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