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加速,外资券商逐步进入中国国内市场。2020年4月,中国全面放开外资持股限制。外资控股券商不断涌现,给本土券商带来不小挑战,试点放开混业经营迫在眉睫。
随着欧盟与越南关系加强,双方可在卫生领域进一步合作。促进药物公平获取的合作伙伴关系符合双边共同利益。本文深入研究了越南的医疗保健系统、制药业和市场状况,分析了欧盟和欧洲制药公司作为越南加强医疗保健和扩大药品获取的合作伙伴所发挥的作用。
在诸如数字化、人口老龄化和气候变化等重要变革的带动下,面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技能开发必不可少。考虑到微型和小型企业对欧盟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本文研究了这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升级或调整既有技能的潜在机遇以及相关政策选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多数政府都采取了措施保护脆弱的工人和企业,使其免受经济活动突然下降的影响。这些措施包括失业救济金、补助金、转移支付、低息贷款和延期缴纳税款等。随着封锁解除,其中一些保护措施结束,某些行业显然将不得不收缩而其它行业将扩张,关注重点必须逐步转移。
基础设施在确保城市无缝运行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在为过时的基础设施系统而苦苦挣扎。世界经济论坛称,世界各国现在都在致力于实施大规模的复苏计划,其规模已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举措。这为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解决这场危机中暴露的基础设施弊端。
2020年1月以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严重蝗灾,农业和民众生计受到严重冲击。6月,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发布警告,称蝗灾或将动摇东非的宏观经济稳定。例如,在埃塞俄比亚,蝗灾会抬高食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且可能扩大财政赤字。世界银行担心,如不采取有效补救措施,蝗灾或给非洲之角和也门造成8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国际能源署预计,2019年到2025年期间,石化产品将占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一半。全球各大石油公司亦积极部署石化产品生产。虽然通过石化产品实现多样化对公司个体来说是明智之举,但对整个行业而言却可能风险重重。问题是太多大型石油公司都在下同样的赌注。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主要通过对能源和其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来提升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些部门通常是经济活动的支柱,但却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如果基于化石能源)。但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向环境可持续基础设施的方向调整。
吞噬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本政策简报探讨了疫情对发展中国家、跨价值链以及沿价值链的就业和生计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严重冲击。缺乏集中和适当的政府回应使得该国的应对之策不协调,包括封锁了雅加达,而矿业和农业部门则照常营业。非正规部门和海外工人受到的打击最大。贸易联盟现在正努力平衡健康安全和经济影响,以为印尼工人提供帮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非国家迅速采取了强有力的预防和缓解措施,以阻止疫情传播。但是边界关闭、宵禁、市场关闭和内部流动受限已经影响了该地区的主要价值链,并威胁到生计。
伊拉克要避免经济崩溃,对公共部门进行有意义的改革至关重要。伊拉克公共部门改革要想成功,就需要制定一项战略,概述可实现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举措。重要的是要明确公共部门抵抗变革能力最弱的领域,并通过渐进式改革产生动力。
中国一直在美国设计的机构之外建立影响力渠道,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拥护金砖五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一带一路”倡议。此外,中国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提升对现有机构,尤其是对联合国的影响力。中国的目的可能不是要取代美国成为承担重担的超级大国,其更有可能只是希望获得一条不受阻碍的进一步发展之路。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劳工部研究中心成员Saskia Mosle等发表题为《全球价值链瓦解的经验教训》的文章称,多边决策和政府间合作可以在遏制经济冲击和疫情方面带来更大政策效力。同时,国家政策和针对企业的刺激计划可以支持经济快速恢复,并增强未来供应链受到冲击时的抵御能力。
英国经济事务研究所专家Mikko Arevuo发表题为《现在还不是软化全球化立场的时候》的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正严重威胁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程。但随着世界逐步从疫情中走出,供应链可能会重新配置,现在还不是施加弱化全球化的灾难性政策的时刻,否则将限制自由贸易,扼杀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德国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Konstantin A. Kholodilin发表题为《疫情下的全球住房政策:挑战与解决方案》的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作者指出,提议以及实施的措施应尽可能地在这一困难时期帮助商业、个人租户以及业主。
4月,世贸组织发布了最新的贸易预测,预测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经济冲击,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降13-32%。许多因素可能影响全球贸易量的恢复。这些因素包括:信心,供应链,贸易紧张局势,技术,环境措施,以及临时限制。与此同时,并非所有都是坏消息,还存在乐观的理由。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德国经济研究所将2020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5%大幅下调至-4.9%。2021年,重大的生产损失和服务业严重衰退可能也无法得以弥补。但是,德国经济研究所预计,2021年全球GDP将增长5.5个百分点。
德国联邦政府能够通过采取措施稳定国内经济来避免最坏情况出现,但它对冲抵外国需求下滑无济于事。外国需求下降反映了经济衰退对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毁灭性影响。总之,德国经济将缓慢复苏:2020年GDP将下滑9.4%,2021年将增长3.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意大利陷入了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委员会预测,2020年意大利GDP将下降9.1–9.5%,失业率将达到12-13%, 预算赤字将从计划的占GDP的2.2%增加到11.1%,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将从135%增加到159%。政府希望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支持出口和旅游业以及临时合法化移民居留和就业来实现这一目标。
显示 5603 条中的 4721 到 4740 条结果
走进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
新华全媒+丨从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与世界“链接”
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青岛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