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实施与俄罗斯相同的制裁,将遭受相当大的痛苦。美国及其盟国恐怕并不希望走到这一步。
大国将人道主义援助政治化,使得确保营养和防止饥饿成为挑战。当前世界迫切需要拥有战略小麦储备和生产能力的国家支持多边机制,避免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将小麦援助政治化。
谁是世界制造工厂?谁是大多数国家主要贸易伙伴?谁是全球供应链中最重要环节的出口商?谁是最大电动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当今世界上谁的经济规模最大?20年前,中国仍被列为“贫穷发展中国家”,当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美国”。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奇迹般地以平均4倍于美国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一个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过去几年里,中国一直在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现在似乎有望成为第一个推出官方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经济体。然而,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因为中国的数字货币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挑战。
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要从消耗化石燃料转向绿色能源。能源转型会给世界带来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变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尚不明朗,但各国应适应新的能源经济体系,形成新型大国关系。
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作者认为,随着“氢能热”的进一步升温,该类能源有望成为“绿色丝绸之路”的发展重心,亦有可能强化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全球领导力。
低碳氢有助于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氢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媒介,可再生能源氢是未来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现碳中和与零碳目标的背景下,碳捕集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离不开可再生能源氢和碳捕集技术的发展。
在国家规划尚未发布前,许多国有企业已经开始投资氢能项目,地方政府也将氢能确立为经济优先事项。作者认为,国企投资的项目是否具有商业可行性尚待考证,地方规划是否符合中央政府对未来氢产业的期待也无从得知。 但中国低碳氢发展的方向、步伐与规模不仅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更将影响世界氢能产业发展。
俄罗斯总统普京呼吁国内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俄中项目,这绝非说说而已。相关合作的实操工具已经具备。目前无论是在俄罗斯内部的直接协作,还是俄企进入中国市场,一整套的特定机制已经推出。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外国投资大规模涌入中国。现在,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中国正在大力投资本国科技领域,开发自己的高科技产品。中国还在积极发展本国金融体系。
中国正在许多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让我们回顾历史,看看中国是如何度过此前诸多经济挑战。
中国即将迎来一场革命,数十个城市将开始在机器人、云计算和自动化方面取得突破。中国的战略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大判断,即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将成为世界创新中心。这种向本土技术的调整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地理布局。
中老铁路开通或将成为一个“分水岭”事件。转向铁路运输并非易事,但现在是东盟采取大胆和变革性行动的时候了。
过去20年,中国和越南的崛起导致的贸易结构变化对韩国劳动者收入和就业稳定性差距的扩大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十分依赖贸易,韩国的政策目标是确保贸易和开放的好处能够平均分配给社会各阶层,同时尽量降低贸易和开放的负面影响。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认为,有必要将监控韩国贸易结构变化的系统过程制度化,并制定应对政策。
冲突作为现代中美关系的显著特征,绝不是特朗普政策引发的现象,也不是世界政治的暂时趋势。导致中美关系发生冲突的条件和因素是几十年来积累的,尤其是在2009-2011年。在与中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其世界领导地位的任务背景下,亚太地区(或用美国的术语来说,印太地区)是华盛顿的优先事项。
专家认为,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极为牢固且供应链多样化难以实现,中国与欧盟脱钩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中国努力实现气候目标,同时减少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依赖,中国今年计划新增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创新高。
随着中国和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价值链脱钩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为更好地理解此类行动可能对贸易和福利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一个可计算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模拟结果证实:故意用非关税壁垒划分世界会降低所有卷入冲突国家的福利,因此决不能轻率行事。
2022年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国中国发出信号,将在多方面采取更积极气候行动,包括扩大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该项目以来,其成果令人鼓舞。碳强度在2021年下半年下降了3.5%,碳排放总量仅增长了4%。
中国通过大量资本流动、贷款和投资,继续在大加勒比地区开辟道路。仅在过去2年,就有超过12个加勒比国家签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家间关系深化并非一蹴而就,但直到最近,“一带一路”倡议才引起人们对中国战略投资和与加勒比岛国日益密切政治关系的关注。
显示 8015 条中的 3301 到 332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