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空前的。没有任何词汇可以适合形容中国回归国际贸易体系20年来取得的成就。在经济史上还从未有任何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此高的增长和如此快的发展。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3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0.6万亿美元相距甚远。2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10倍还多。
中国经济决策者警告说,中国应该警惕农产品、矿产和燃料等初级产品供应短缺所导致的“灰犀牛”事件。
一位亿万富翁告诉我,“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财富,而是创造一个更大的馅饼,以便分享更多。他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世界贸易组织10日纪念中国加入该组织20周年。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快了全球化,也带来了意料之外且延续至今的政治影响。
多年来,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建立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关系,探讨中美关系和全球事务关键问题。自2015年以来,二者共同主持中美全球经济秩序对话。本文由参与对话的中美学者撰写的一系列关于全球经济秩序的平行文章组成。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欧盟的定位是将欧盟视为多极化世界中重要的一极,以及制衡美国单极霸权的潜在力量。因此,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联合欧洲制约霸权国家的行为,实际上成为指导中国对欧战略的重要原则。
最近几个月,美国一直寻求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拜登参加美国-东盟线上峰会以及国防部长和副总统对该地区的访问都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希望加强其在印太地区的地位,限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鉴于在印太地区的中心地位,东盟将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液化天然气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关系一直很复杂。但在经历一些曲折之后,美国现在是中国第二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国,几家中国公司已经签署长期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协议。这是一个重大转折。这也表明,将这两个地缘政治对手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逻辑是强大的,而且将持续存在。
12月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全球门户”战略。根据该战略,欧盟将力争到2027年动员300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人基础设施投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通过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全球门户”战略展示了两个关键转变:欧洲领导人对更加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外交形式的共识日益增强,以及对中国的态度更加强硬。
物联网(IoT)的扩展正在改变世界。这种扩展带来的安全挑战需要各国注意物联网技术生态系统的跨国特征。物联网将越来越多的跨越国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它也扩大了这些连接所隐含的安全挑战,包括中国带来的挑战。
随着中国网约车公司滴滴决定从纽约退市后,金融业的未来格局变得愈发清晰。然而,人们不应认为中国在寻求金融孤立。事实上,北京正忙着欢迎华尔街公司进入大陆的金融体系。中国正在推行一种不对称策略,在寻求增加西方对中国的依赖的同时,减少对西方的依赖。
殖民时期的英国和后来的东盟都设想了将东南亚与中国连接的铁路建设计划。2021年12月3日,这些计划部分得到了实现——经过5年建设,连接中国云南昆明与老挝首都万象的铁路顺利贯通。这条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总投资达59亿美元,相当于疫情前老挝年度GDP的1/3。
所有国家都迫切需要更大的雄心,使格拉斯哥会议取得成功。但作为自称是发展中国家和气候脆弱国家的拥护者,中国可能不会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受到批评,中国大概率会从参加COP26的大部分南方国家处得到支持。因为富裕国家历史排放量较大以及未能兑现气候融资减排承诺,仍然对气候变化负有更大的责任。
文章指出,到2025年,中国的目标是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15.8%提高到20%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将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与此同时,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 (HVDC)上投入巨资,欲弥补电力丰富和电力匮乏地区之间的差距。
COP26之后,各国的主要任务应是将新承诺纳入2030年的“加强版”的国家自主贡献,并全力履行其承诺。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数据,即便各国以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开展气候行动,全球气温仍将上升2.7摄氏度。这离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尚有差距,更别说1.5 摄氏度。因此,全球每个国家应立即就其气候承诺展开行动。
9月28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这是中国在极地地区存在感日益增长的最新例证。本政策简报重点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活动背后的主要利益,以及为确保这些利益而选择的战略途径。
澳英美三国于9月16日突然宣布建立澳英美联盟(AUKUS),本文分析了这种伙伴关系对欧洲的影响。
毫不意外地,西方主流媒体以一贯的反华态度对中老条铁路作出了回应。大量文章试图将该项目描述为“债务陷阱”。这种思维模式象征着西方国家的精英主义、沙文主义和自以为是。中老铁路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说明西方媒体如何歪曲事实以强化“有罪”叙述,同时忽视残酷的现实。
中国能赢得技术竞赛吗?哈佛大学的贝尔弗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有关“伟大的技术竞争”的新报告回答说:是的。这份报告并非危言耸听,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已经取得如此非凡的进步,以至于现在它是全方位的竞争对手。
2001年12月11日,定义21世纪的经济事件发生了: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过15年的漫长谈判后,该国在“最惠国待遇”条款下成功加入该组织,从而进入了世界主要市场,进而在“第一梯队”中继续展开竞争。
显示 8037 条中的 3741 到 376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