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中国启动了与中亚的新对话机制,即“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2021年5月12日,中国在西安举行了“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本文认为,这次会晤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晤在中国举办,即便疫情仍未结束,中亚国家外长也出席了会议,凸显中亚国家对北京颇有信心。这次会晤也展示了中国与中亚打交道时的信心。
中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氢能来说是个好兆头,氢能将成为中国实现碳中和之路的关键。但是,现在就认为中国赢得了氢能竞赛还为时过早。
可再生氢可以显著加快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增加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能性。可再生氢为中国提供显著优势,可帮助北京实现气候和污染目标,同时避免对进口燃料的更多依赖。
2020年9月,中国宣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美国于2021年1月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似乎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合作的希望。然而,拜登政府面临的最大气候合作问题是国内的党派分歧。中国在疫情后的迅速经济复苏可能会影响其净零碳排放计划。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将对其长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这些担忧有些过度,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生产率更高的劳动者正在取代退休人员。
中国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熟超级大国,没人怀疑这个亚洲巨人是近些年来影响力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中国同时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超级大国,它并未遵循某些既有格局。人们需要在世界格局变革背景下理解中国当前的现实、利益、问题、优势及其对当今和未来世界潜在的影响。
上周末的七国集团(G7)峰会的一个议程是,用西方提出的“替代性”方案对抗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这个计划根本不是一个替代选项——最好把它描述为一个被美化的公关噱头,它未能认识到从一开始就凸显“一带一路”成功和吸引力的结构性因素。
在与中国的竞争中,美国如何有效地与伙伴们合作将是其成功的关键。本报告探讨了与印度更密切合作的潜在好处和潜在障碍。美国的规划者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印度在与中国战略竞争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的意愿和能力所受的限制。
今天,中国等新兴国家凭借其新获得的财富,几乎在所有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在与G7展开竞争。与此同时,G7内部日益分裂。该组织几年前就未能通过终极考验:特朗普考验。如果G7想在当今世界重获影响力,它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新计划,以帮助解决当今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经济衰退和针对中东地区等长期冲突的外交补救措施。
“中国+1”战略最初由日本在本世纪初提出,即转移部分产业链到第三国。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产业,加速推动企业落实“中国+1”战略,分散产业链风险已是许多跨国企业的共识。不过,“+1”战略听上去“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它不是单纯的一道加减乘除数学题,而是夹带着许多考验和挑战的综合题。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中共在中国执政70多年后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这一背景下迎来百年华诞更具特殊意义。在欧洲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和苏联解体后,中共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巩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体制框架,在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克服了自身的不足,避免了萎缩。
中国认为,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在太空。在这种方针指导下,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特别是在利用太空增强军事能力方面。
对于中巴友谊,印度将其视为一项重大战略挑战。表面上看,这种友谊更多的偏重于经济合作。但事实上,中巴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涉及军备交易、联合演习和国防条约。有鉴于此,了解中巴间持续双边关系背后的驱动力至关重要。
美国鹰派人士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中国经济和技术崛起及地缘政治力量。如果再加上拜登的国内政策要务可能需要“中国威胁”这一借口,那么结果可能是对抗的加剧。但全球竞争的结果最终仍取决于中美内部:谁能更好地确保其政治和社会稳定、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和技术体系,并最大程度地获得公民对政治体系的支持,谁就能胜出。
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顶住了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择立场的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关系方面,但无论2021年9月大选后接替她的是谁,都将面临国内和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德国将会发现,它将越来越难以坚持目前的路线,即寻求与美国和中国同时建立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中国对印投资大幅增加,遍及基础设施、汽车、消费品、金融科技、旅游、交通、电子等众多领域。2014年后,来自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和绿地投资在印度市场占据了很大比重。另外,2016年至2019年,中国对印度初创企业的投资增长了12倍。截至2020年3月,30家印度独角兽企业中的18家得到了中国投资。
本简报分析了中国2000年至2009年的全球价值链指标。另外,本文还探讨了在近期国际贸易挑战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所表现出的经济韧性。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和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就对华关系、中东战争、新冠疫情应对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对包括美国和德国在内的11个国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18-24岁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比年长者更为积极。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近期表示,淡化普京和拜登会晤的重要性是错误的。这或表明,莫斯科并不反对通过举行普京-拜登峰会来“暂缓”其与北京日益增长的关系。这明确提醒中国,不能想当然地对待俄罗斯。俄罗斯此举本质上是一场“平衡游戏”。这是否会导致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之间出现新的力量平衡,还有待观察。
美国可能需要一个竞争对手来澄清其目标并振兴其在世界舞台上停滞不前的地位。有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美国可以重振对自由秩序的追求。反之,美国以单极方式行动的破坏力更大。
显示 8236 条中的 4561 到 458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