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试图恢复经济常态的努力,都必须优先考虑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定位,并在其中建立可恢复力。通过抵制采取短期措施的诱惑,并提供适量的公共资源作为风险资本,决策者将确保国际社会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重建自身经济的过程中再次受益。
新冠肺炎疫情和美国对华制裁的幽灵让日本政府更多的考虑日中关系存在的风险,日企也不得不考虑供应链稳定性。此外,安倍的突然辞职也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但是,与其说日本在与中国“脱钩”,不如说是在进行“再平衡”,在将一些战略“咽喉”产业(如医疗用品)迁回日本的同时,维持大部分领域的开放。
过去几年里,对于美国是否应通过切断将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捆绑在一起的供应链、贸易关系和金融联系来进行“脱钩”,美国政治家和分析家展开了激烈辩论。然而,辩论忽略了确定最佳行动路线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个因素倾向于反对脱钩,并支持继续促进华盛顿和北京展开接触。这个因素就是气候变化。
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从今年早些时候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全面复苏,8月工业、零售和投资都出现了明显改善。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消费指标,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好于7月的下降1.1%,也高于分析师预测的零增长。
8月28日,安倍晋三宣布,因健康原因辞去首相一职。安倍的突然辞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有关其继任者和政治遗产的辩论。对于下一任首相,振兴日本经济无疑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新首相还不得不应对华盛顿、北京、首尔和平壤的挑战。
近期,澳中关系日趋紧张。为反制澳大利亚不当行为,中国先后对澳产牛肉、小麦、葡萄酒施加了贸易限制措施。尽管形势严峻,但澳中贸易关系似乎并未完全破裂。
有报道称,泰国“取消”了克拉运河项目,并将用“陆桥”代替该项目。泰国计划在南部海岸的两侧建造两个深海港口,并通过公路和铁路将它们连接起来,且政府已拨款530万美元对此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一报道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
2019年11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完成合并。据报道,这家新企业继续以中船集团为旗号,目前已经完成了设备制造、造船和化工企业的重组,并对资产进行了整合。此次合并背后有重要的推动因素,观察人士目前正等待评估其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
世界各国在医疗防护用品进口方面对中国的依赖增加。在各国进口的个人防护用品(PPE)中,中国产品所占份额从1月时的不到六成升至八成以上。面对急剧增长的世界性需求,中国以扩大出口的方式加以应对。
美国的打压运动凸显了半导体设计和制造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为关键的战略资产。中国人明白这一点,他们完全没理由不去打造这种战略能力:中国所需的只是资金和人才,而他们同时拥有这两样资源。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近22%。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图像证实,中国是世界植树造林领域的领跑者。
中国准备开启一个五年计划,以减少和取代塑料制品,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将对中国的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将会产生大量的商机。
在美国政府加强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管制的背景下,中国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加快构建不依赖美国技术的生产体制。除提高国产设备使用比例外,中国企业谋求采用美国以外国家的技术。
根据高盛公司周五发布的一份报告,虽然服装服饰和智能手机行业的几乎所有企业都已经迁出、计划迁出或考虑将部分业务迁出中国,但其他许多行业没有几家公司这样做。
TikTok、微信和华为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可能会在未来数十年内重塑全球经济。美国总统特朗普阻止一些中国大型公司获取美国人私人数据的举措,是创建中国无法触及的“清洁网络”这一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
越南成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希望在11月东盟第二次峰会期间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希望成为印度重返RCEP的桥梁。这是否意味着RCEP想念印度?
5G、人工智能、纳米等新兴技术变得越发重要,大国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利用新技术来发挥杠杆作用,以增强自身力量和塑造地缘政治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又加速了这一趋势。
随着安倍时代结束,日本新领导层会在对华关系上找到“新常态”吗?通过回顾安倍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自民党领导层的对华立场、日本国内政治辩论趋势,本文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随着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不断丧失,华盛顿正竭力遏制这种“和平衰落”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当选美国总统,新一任总统都很难改变当下的强硬立场,与北京和平对话。但是,如果拜登胜出,美国对华政策或迎来转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澳大利亚遭受巨大挫折,但它依然坚强地在疫情中逐步恢复经济。澳大利亚现在必须应对失业率持续攀高、政府债务激增,生活水平降低以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这些长期疫情后果。对于澳大利亚政治领导层和社会而言,这是一项长期考验。
显示 8240 条中的 5401 到 542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新华全媒+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开幕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