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SEZ)是世界各国进行结构转型和促进工业化的有用工具。然而,研究显示,各地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参差不齐。巴基斯坦尚未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建立经济特区,而中国在建立和运营经济特区方面拥有近40年的相对成功经验。因此,有必要了解在巴基斯坦建设经济特区可获得的潜在利益,而决策者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随着通过互联网融合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并将成为改变韩国对中国商业模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考察了中国的“互联网+”战略,以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引起的变化做出反应,并确定了相关政策、技术和行业需求,以及在某些部门和地区所面临的有关风险。
本文聚焦中国的交易所债券市场,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债券市场之一,也是仅有的两个对外国投资开放的债市之一。本文得益于东盟与中日韩(ASEAN+3)债券市场论坛成员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友好奉献,尤其来自中国的支持。
中欧经济和外交关系的成熟并没有自动促使两国建立友好关系。过去几年,布鲁塞尔对北京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日益感到不安,尤其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提出后。欧盟委员会3月份发布了 “欧中战略展望”,将北京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经济竞争者,以及合作和谈判伙伴。
中国在非洲的崛起并非没有引起争议。西方批评之声尤其关注中国对外援助的性质(这种情况没有附加“政治条件”) 以及该国对非洲原材料的需求。然而,尽管中国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但仅靠它们本身并不能解释北京与非洲交往增加的事实,这实际上比西方评论员经常提出的更为复杂和多层面。
在日益增加的公众压力下,各国政客和监管机构正忙于设定限制碳排放量的目标。至少有60个国家和100多个城市承诺实现“净零排放”。问题在于,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解释在国内消费,却在国外产生的产品所产生的排放。
从长远来看,努力使中国经济、交通运输系统和能源系统的结构从煤炭和石油转移出去至关重要。随着气候危机的加剧,全球关注的焦点将越来越集中在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上。碳交易在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
世界被分成两个对立的集团,欧洲正努力为自己寻找新的角色。欧洲一体化进程将取决于欧盟为这个角色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义。如果说过去美国有理由把欧洲当做优先合作伙伴,那么,现在这个理由已不存在——至少特朗普这么认为。欧洲人发现自己被扔进了他们经常梦想却尚未准备好面对的环境中。
虽然仅是开始,10月11日中美之间达成的有限贸易协议仍是世界经济的最好消息。这项协议足以让中美贸易谈判继续下去。更重要的是,这表明美国开始对可能实现的目标抱有更现实的期望,这是一大突破。
首先,在经济方面,芯片开发和制造活动高度集中。开源技术有利于促进竞争,从而降低价格并加快创新。其次,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和中国正在进行技术冷战。如果开源模型得到广泛采用,将可缓解目前的紧张局势。
自古以来,尼泊尔和印度就通过历史、宗教、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近些年的一些事态发展表明,尼泊尔正试图与印度保持距离。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两国间的一项双边倡议,旨在促进贸易合作并探索区域互联互通的途径。实际上,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战略、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利益的实际体现。随着走廊的启动,巴基斯坦和中国都加大了在地区连通性和贸易方面的努力。
人们似乎一致认为越南是中美贸易战的赢家,因为中国和其他制造商正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如果有输家,至少在错失机会方面,那或许是南亚国家。
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企业比西方同行有一个最重要的优势:中国政府的明确支持。中国政府希望本国自动驾驶汽车企业获得成功,并愿意为此建设基础设施,推广新技术和修改政策。当然,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企业走向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
俄罗斯与欧洲的疏远或不是暂时的,其外交政策的“去欧洲化”可能还会继续。俄罗斯内部的政治阶层正在做俄罗斯领导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使俄罗斯在外交政策方面变得更加独立与多元化。因此,俄罗斯与欧洲的分裂与中国崛起无关。
文章指出,了解中国成功的基础将指导中国未来的改革。了解中国改革的道路、历史决策环境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为决策者提供未来的规划。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榜样作用也日益增强。此外,中国作为投资者、出口目的地、创新者的新面貌也扩大了人们了解中国发展轨迹的需求。
文章以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建设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例,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其经济影响力,还能使世界了解到中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能力。文章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之间的友好互通,将降低各国货物进出口成本,也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马来西亚公众越来越警惕中国在马来西亚影响力的扩大,尤其是在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对此,文章认为,马来西亚的这种负面舆论可能会影响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文章指出,公众的这种担心没有根据,因为马来西亚的贸易伙伴非常多样化,其增长的驱动也越来越不依赖于国际贸易。
由于非洲猪瘟导致中国生猪供应大幅减少,中国猪肉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中美贸易战减缓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加剧这一态势。这一案例表明,关税和贸易紧张局势可能无意中加剧国内问题。随着贸易谈判重启,中国最近表示,将降低美国猪肉产品关税。尽管增加进口猪肉和释放储备冻猪肉,中国可能仍要与猪肉价格高企作斗争。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称,一份美国智库报告认为,特朗普政府应该停止在东南亚“妖魔化”中国的行动,因为迫使该地区国家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作出选择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
显示 8246 条中的 6281 到 6300 条结果
新华全媒+丨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看机器人大显身手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新华全媒+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开幕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