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来,在中国,公众对结构性产品的情绪一直是负面的,但最近有明显的改善。除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中国似乎正在缓和对影子银行的严厉打击。这是周期性地恢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
尽管中国与拉美贸易关系依然紧密,中国的政策声明也热情洋溢,但在很多情况下,中国投资者在拉美正采取更温和路线,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继续这么做。
虽然缅甸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领域的后来者,但在过去几年中,该国在该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再加上缅甸在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该国成为了中国数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交汇点。
本文以中国贫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最近的专有数据为依据,研究信贷约束对国内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一旦流动资金被注入一个村庄,就会在社区中流通,从而刺激人口流动,尤其是在信贷受限的少数族裔社区。
中国越来越多地将其旗舰外交政策项目“一带一路”倡议视为重组全球治理的工具和推动新型全球化的载体。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方法的分析没有对其内容的分析普遍。但对这种不同寻常的方法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以帮助该项目可能涉及的国家了解战略分析,并帮助他们确定一个合适的应对方法。
汉班托塔事件可能是个例外,但它已成为“煤矿里的金丝雀”,对其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警告信号。世界各国正逐渐采取措施,重申它们对“一带一路” 倡议项目的影响力,北京方面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中国在拉美的环保投资正在兴起。毫无疑问,中国的绿色投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该地区迫切需要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弥补中国对传统燃料的绝大部分资金和其所造成的持久环境破坏。太阳能和风能只占中国能源融资的不到7%。随着中国加大对环境友好型投资,拉美国家如果不想失去利益,就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本文作者认为,一个将GDP的45%用于储蓄的国家,面临着结构性压力,在缺乏特别的国内刺激措施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将推动中国实现盈余,而不是赤字。现在放开中国的金融账户,可能会推动中国重新实现盈余。
国国家情报总监丹·科茨在情报界最近的威胁评估中观察到,“中国和俄罗斯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一致。”虽然美国观察家担心这种情况已经担心了数十年,但有充分证据表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确已达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裂以来最紧密的程度。
中国最近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改革,将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数量从原来的63个增加到126个,同时试图利用更多边的框架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换句话说,中国愿意做出妥协并与其他国家分享利益,但最终还是努力保护该倡议的非西方模式。
“一带一路”旨在建立新的贸易路线,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花费大笔资金,而中国无法单独实现这一目标。对此,中国社科院的经济学家曾呼吁,中国必须吸引其他国家支持这一项目来分担风险,否则中国或陷入困境。
在2018年于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议上,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吉姆·马蒂斯认为,尽管中俄两国将他们间的关系定义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两国间存在着“天然无法融合的利益”,因而他们无法形成一种威胁美国长期利益的“大联盟”。
印度、印尼、菲律宾、阿富汗等多个亚洲国家会在2019年举行大选。值得注意的是,不断变化的全球力量平衡正在塑造许多国家的选举话语——中国成为了许多国家重新绘制国内政治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
中印关系中最重要的第三方是美国和巴基斯坦。本文认为,中印管理第三方因素有以下办法:中印两国应加强战略沟通;两国应在建立发展伙伴关系中开展务实合作;中印应试图说服相关第三方发挥更具建设性的区域作用。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改革开放,一些重大变革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生,但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形势下,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努力开创开放、创新、包容、共赢的未来。
如果中美之间的对抗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那无疑会影响中国及其外交政策,影响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非美国国家的互动。如果对抗继续升级,日本将被迫站队。这种情况将构成零和游戏。因此,日本必须确保美国坚持其在东亚和印太地区的安全承诺,并同时努力防止中美经济和技术脱钩。
“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6年提出的外交战略,旨在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印太战略促进了亚洲、非洲和中东的连通性、自由贸易和基础设施发展。另一方面,该政策使得日本重新开始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围绕日本印太战略的不确定性位于东南亚,东南亚也是印太战略的核心。
各国和各地区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正在重新配置世界现存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该倡议正迅速从一种拼凑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发展成为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替代国际体系模式。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肯定会证明这一现实。
从长远来看,中美日三国目前的这种三边关系是否会出现重大变化还很难说。一方面,美国对日本的核保护伞及两者间的安全关系保障了两国关系不会出现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崛起是否会让日美同盟变得更加紧密则取决于中国对它们构成的威胁。
“16+1合作”机制进入第七个年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自信心的担忧日益加深、中美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欧盟与中国的接触更加谨慎,现在是时候从中国和中东欧的角度评估这个机制的有效性了。本文旨在评估“16+1合作”机制的基本原理、演变和结果,同时也对该机制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显示 7841 条中的 6281 到 6300 条结果
镜观世界丨魅力莫斯科
第二届“中国在卢汉”文化节在阿根廷举行
超28万名!“中国第一展”境外采购商创历史新高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