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民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势头不减反增,一体化加速推进,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这无疑是世界瞩目的一大发展亮点。亚洲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继续成为重要引擎,“一带一路”红利成为重要拉动力,全域化和外溢化是其重要特点,自由贸易协定是其重要形式。
如今,以色列接收了约4万名来自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的民众,他们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难民,尚未获得合法地位。然而,总理内塔尼亚胡将移民问题回归原点,让他们的地位极其不稳定。尽管如此,或许也存在一个良好的折衷办法,以色列可以为这些难民提供临时保护身份。
《报告》预计,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向,为新兴经济体带来了挑战。首先,随着美欧货币政策调整特别是美联储连续加息,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面临紧缩压力。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面临国际资本大幅外流的风险,部分E11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避免资本大幅外流和本币贬值,这迫使一些新兴经济体对过去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报告称,指标显示,亚洲金融一体化持续处于停滞状态。2002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之间的相关性为0.355,这意味着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国内投资中约有36%来自国内储蓄。但在2008年至201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1%。国内融资比率的增加表明,亚洲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降低,更多地依赖国内资金来源。
《亚洲竞争力2018年度报告》指出,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集中显现,夯实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基础。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更高的收入。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近18万个就业岗位。
2017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虽然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外众多复杂因素影响,但在新常态下锐意改革,积极调整发展定位,突破瓶颈制约,创新业务经营模式,派遣规模和期末在外规模均有所扩大,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摩根大通近日发布《2018年全球企业并购展望报告》指出,尽管2017年全球地缘政治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全球并购市场依旧高歌猛进,宣布交易额高达3.7万亿美元,创历史第五高水平。2018年积极的全球并购环境将得以延续,科技变革将持续推动行业整合和跨行业并购。
在这场硝烟味浓重的贸易战中,中美双方祭出的都是“加税”的重磅措施,而其实施的关键则是原产地问题,即上述税委会文件中强调的“原产于美国”的特定商品,同样的,美国232措施针对的同样是“原产于中国”的商品。那么,如何认定有关货物是否原产于美国或者中国,就成为关键问题。
世界经济在低迷徘徊了多年之后,2017年开始实现稳定增长。2017年韩国经济增长率达到3.2%,比2016年高出0.6个百分点,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表现突出。相应的韩国劳务市场,也在不断寻求革新和突破,新的熟练工签证评分制度于2017年8月开始试点,2018年正式实施。韩国经济的正在稳健增长。
地方平台公司应在做好物流基础业务的同时,围绕中欧班列运营开发智力产品,以塑造在整体市场上的话语权;应在做好本地业务的同时,探索与周边平台公司合作的模式,共同做强区域线路,以免在未来的发展中被整合;应在做好货物运输业务的同时,尝试为本地经济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提供综合服务。也就是说,地方平台公司只有不断拓展职能角色和经营理念,才能真正推动本线路中欧班列的发展。
2018年3月23日,欧盟宣布,欧盟已经原则上同意2019年3月29日至2020年底为英国脱欧的过渡期或实施期,在此期间英国将仍然按照现行条款留在欧盟共同市场关税同盟之内。欧盟理事会还通过了欧盟谈判人员指南,旨在开启欧盟与英国关于英国脱欧后与欧盟未来关系的谈判议程。过渡期是什么?将会对在英国营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未来将会怎样?本文将为你做出解答。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步伐加速,海外布局更加广泛,项目类型更加全面。而伴随着中企海外布局节奏的加快,相关投融资的一些挑战也开始浮上水面。安永(中国)财务交易咨询服务合伙人王琰将分享常见的融资模式及其各自的利弊。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注重在“量”上保持增长,接下来将逐步加强对“质”的关注。过去一年来,中国政府对企业境外投资发生了重大的政策性转变。中国政府将对外投资划分为三个类别:禁止、限制和鼓励。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特别是在能源、采矿、基建、交通运输、农商品、科研等被鼓励的领域的投资,会得到加速清关的优惠政策。此举将有利于遏制野蛮扩张的非理性海外投资, 同时提升收益良好的海外资本投资。
与在国内投标不同的是,因为时空限制、文化差别和国情迥异,海外投标的前期策划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作者经历的一些海外投标项目,来论述海外投标前期策划需要注意的事项及作用,希望引起海外投标人员对投标前期策划的重视。
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的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铁路运输服务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今天,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分析文章,为各位关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指出,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短期影响渠道有三:一是信心渠道,即市场风险偏好的降低,促使资本逃离风险资产,加剧中国资本外流;二是贸易渠道,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将会受到影响;三是金融渠道,两国贸易纷争包括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将影响中国的对外投融资活动。
交通规划者如今能够使用有助于他们减轻拥堵及其引起的污染情况的工具。然而,依赖于这些新数据可能会有一些看不见的代价。本文首先思考了拥堵对美国环境造成的影响,然后分析了这些数据的局限性。
结合民间发展组织数十年的计划性实验与评估项目影响的最新实验技术表明,一项精心设计、实施得当、多重方面的干预措施实际上可以对穷人的收入产生明显且持续的影响。
近日,中美贸易战疑云密布,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称主要的征税对象还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将参考“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特别关注计划中提及的10个主要产业。而美国白宫贸易政策办公室主任纳瓦罗28日接受采访时直言,此次美国征税就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走出去智库(CGGT)编发高盛、兴业研究、西南证券的投行的相关研究报告,分析中美高科技竞争的原因和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影响。
中国企业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防止商标遭恶意抢注,是“一带一路”政策中常被外界忽略的,但这又是较迫切需要解决的环节。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除做好前期规划、风险评估外,还需提防中国品牌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受到侵犯。
显示 7351 条中的 5041 到 506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