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过去10年数字技术进步,数字技术和技能的普及极大改善了非洲年轻人的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建立具有抵御不确定性复原力的企业是支持非洲青年的关键途径。此外,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解决这些问题和以催化方式改善非洲大陆企业精神提供了机会。
面对气候变化与土地和水资源短缺,世界粮食安全现在成为重要议程,全球农业似乎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荒漠化和大规模干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出现大范围饥荒和粮食不安全,是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因为这会导致更多的移民和人道主义灾难。
为应对伴随地球变暖而来的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对城市沿海地区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护。着眼于未来的威胁,各国纷纷调整开发标准和加高堤防和用地高度。
许多上海居民因为新冠疫情在家隔离足不出户。与此同时,在这座超大城市突然变得冷清的街道上,一道常见的风景是,配送食物的骑手骑着电动车飞驰而过。包括美团、饿了么、拼多多和叮咚买菜在内的多家平台,正竭尽全力跟上隔离在家的上海居民下的大量生鲜食品和消毒用品的订单。
旅游业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2019年至2020年,东南亚的国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下降了82%和78%,进而导致地区国家失业率大增。许多国家报告称,约有1/3的失业人口来自旅游业。尽管东南亚国家因疫苗接种和较温和的限制措施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旅游业不太可能很快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一直很缓慢。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创新的隐私保护方法和获得监管批准的途径,帮助产生有用应用。有效方式可能包括澄清规则、资助研究和促进竞争。
尽管2020年德国经济萎缩,但汉堡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避免了一场重大的劳动力市场危机。疫情期间,就业下降幅度不大,不到2%,德国最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北部港口城市汉堡的失业率升幅被控制在1到2个百分点。
2021年11月,东盟经济体开始初步重启跨境旅行。它们不仅需要应对因取消行动限制而带来的感染激增的风险,还需要制定向疫后经济过渡的计划,同时尽量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良影响。这对东盟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复苏至关重要。
在新冠危机期间,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港每季度处理的货物下降了近16%。随着欧盟货物贸易的下滑,汉堡港在2020年第二季度处理的货物大大减少。分析清楚地表明,受疫情导致的亚洲货运量下降(这对汉堡港至关重要)影响,与竞争对手港口相比,汉堡港受到新冠危机的影响更加严重。
在推出新冠疫苗一年后,高收入国家正在确保自己获得大部分疫苗。许多低收入国家的疫苗供应甚至不足以覆盖最脆弱的人群。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率都在70%以上,非洲国家的疫苗接种率目前为11%。这种不平衡仍在继续。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传染病本身就是跨界和全球公共产品挑战。这场大流行病清楚地揭示了从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列并仅将世界问题归咎于后者的二元视角看待世界的不足之处。而这种二元世界观长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本文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背景下,提出一种新颖的经验主义方法将全球发展问题本地化。
本文以两种方式对与疫情有关经济损失进行初步评估:作为2020-2021年产出收缩和预期增长的修正。本文发现,虽然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影响似乎有利于受病毒影响不那么严重的较贫穷国家,但长期经济成本与这些国家的初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负相关,从而加剧了全球收入不平等。
本研究是第一个使用优步专用车数据来评估拼车对交通死亡人数影响的研究。本研究表明,当模拟现有研究时,发现不一致和统计上不显著的影响。然而,当使用更详细的专有数据时,本文发现拼车与交通死亡人数显著呈负相关。换句话说,拼车减少了交通死亡人数。
根据英国的品牌金融公司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软实力指数”,中国的排名大幅上升,跃升4位至第四的位置——这是它在该指数榜单上的最高排名。
数十年来,东亚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一直是一盏明灯。对于许多城市化和迅速城市化国家来说,东亚应对新出现挑战的经验和反应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东亚城市和其他中高收入国家城市一样,面临新挑战。
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欧盟也表示其致力于实现“绿色”疫后复苏。大流行病造成的破坏将需要对经济进行重大重建,从而为在“欧洲绿色协议”背景下加速绿色投资提供机会。但追求绿色复苏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必须在短期刺激的需要和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长期挑战的需要之间进行复杂的权衡取舍。
本文解释了新的大流行病可能如何发生,它会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哪些措施可以防止这种事件发生。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有效和可持续扩大紧急疫苗生产,取决于决策者是否有能力澄清和商定许多政策目标,以增加对人口、政府采购和市场产生更好结果的可能性。
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不使用军事力量的情况下,利用文化和经济资源获得海外组织和外国政府的支持或使其符合本国利益的行为。本文描述了中国与海外华人相关的软实力。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扰乱亚洲城市的客运系统。它加快私人汽车和摩托车使用的增长,削弱公共交通作为亚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支柱的可行性。不过,这场疫情也提供重新思考交通规划和努力提高亚洲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和韧性的机会。
显示 7339 条中的 1121 到 114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