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历来被认为是“中性的”。然而,在实践中,即使是表面上中立的贸易政策也可能歧视女性。本文评估的是对性别问题的回应,而非性别影响。根据对贸易专家和谈判代表的采访,作者思考了贸易谈判对在贸易协定中纳入与性别相关的条款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并针对贸易协定、贸易谈判和国内政策提出建议。
2020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相对较好的表现和非常有利的全球金融环境已经为中国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帮助。2021年中国并购活动很可能增加,也许不会达到2016-17年的纪录水平,但会高于2019-20年的水平。
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贸易对国家主权而言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总体来看,全球供应链安然无恙地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大衰退并未掀起保护主义浪潮。
本文概述了一项倡议,该倡议将使美国与一系列公共和私人伙伴抓住机会,以有利于中低收入国家包容性经济发展的方式,缩小国家和人民之间数字鸿沟,同时促进美国及其伙伴国经济和战略利益。
决策者必须采取行动,防止欧盟内部出现持久分歧,防止大流行病带来持久影响。首要任务是应对全球卫生紧急情况。其次是防止过早收紧财政政策,并通过国家预算提供额外的短期支持。
2020年5月中旬,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际,印度总理莫迪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将推出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强调要利用疫情带来的机遇大胆改革,让印度成为“自力更生”的经济强国。推动印度发起“自力更生”运动的因素有哪些?相关风险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拜登宣布美国将在6月底前捐赠8000万剂疫苗,并称支持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豁免。这些举措将挽救生命,并在短期内提升美国在特朗普时代遭受巨大冲击的软实力。但是,这种“吸人眼球”的努力并不能代替帮助世界从疫情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崩溃中恢复过来的更加全面和持续的承诺。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和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就对华关系、中东战争、新冠疫情应对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对包括美国和德国在内的11个国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18-24岁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比年长者更为积极。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保持社会和谐安定,依然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需要我们围绕我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形势新内涵,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系统思考、聚焦问题,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与众多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2020年4月举行的第11届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上,参与国家都认识到了“绿色复苏”的重要性,各国应将经济重建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相融合。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倡导的“3R”(Triple-R)框架或将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新冠肺炎疫情令各种交通工具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铁路运输在现有的限制条件下也显示了其可靠性和效率性。到2020年底,俄罗斯铁路装载量仅下降2.7%,达到12亿吨,部分项目(建筑货物、粮食和化肥)实现了正增长。俄罗斯铁路的集装箱运输量达到创纪录的580万标准箱,与2019年相比增长 15.9%。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家都很关注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绿色转型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目标”)。大家都有一个说法,“30·60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怎么理解?
新冠疫情再次证明,中国能够作出高效和快速反应。中国企业研发出多款疫苗。疫苗接种已于几个月前开始。大多数中国人一致认为,中国在这场危机中变强了。
经常性的头条新闻再次突出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气候行动背后的政治动力并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偏离轨道,可持续性日益成为各国政治辩论的核心,曾经可能局限于科学追求和联合国会议的内容,现在已经渗透到国际金融事务和更广泛的政治峰会。
2020年底,欧盟承诺振兴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LAC)国家的关系。作者认为,欧盟重振与拉美的伙伴关系并增强在该地区影响力的雄心将难以实现。在应对健康危机及其长期影响方面,欧盟不太可能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合作伙伴。
在美国,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在因自己或家人严重生病或孩子出生而中断工作期间,工人应该有获得替代工资的机会。然而,从目前有限的私人供给和少数州的规定来看,获得这类保障的机会不均匀、也不公平。考虑到带薪假对家庭健康和福祉的正外部性,特别是带薪育婴假,人们强烈主张,政府应进行协调,以纠正带薪假不足的现象。
自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以来,美国新的企业申请激增。这主要是由在线零售、运输和个人服务领域的初创公司推动的。在这些新企业家中,有许多人是个体经营者,他们可能是在下岗后被迫创业的。在疫情期间,企业诞生数量可能已经超过企业倒闭数量。
国家力量依赖于全球高效且相互交织的供应链。这些高度互联的供应链已成为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事实,带来了利益和脆弱性。供应链脆弱性遍及美国经济的各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如果供应链中断,则会直接影响美国及其盟国的健康和福祉等一系列利益。
印度国内经济存在区域差距,应通过针对欠发达地区基于地点的政策加以解决。印度拥有不同经济体,在就业和工资方面存在持久差异。过去30年来,印度贫困人口实现历史性减少,区域公平可以进一步巩固该成果。基于地点的政策在改善印度最贫穷社区财富的更大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从关注人口总量,转到关注人力资源总量,这是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与市场要同向发力,推进与人力资源结构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在6日举办的第41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
显示 7344 条中的 1901 到 1920 条结果
山东港口青岛港外贸航线数量持续增加
上合学子 天津访学
上合学子共赴文化交流之旅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