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马昭健与越南胡志明市黄忠南有限公司合作时,这家企业只是一家小小加工厂。如今,它已成为越南最大的太阳能企业之一。与之合作的中国企业同样受益匪浅。“在行业整体亏损的背景下,与东盟国家合作的企业却逆势而上,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作为广西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的马昭健,目睹了中国与东盟在新能源领域合作逐步深化的整个进程。
9月11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圆满闭幕。与会人士指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将引领我国第三次开放,境外合作区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沿线国家工业化成为三大投资切入口。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11日在2016年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上表示,作为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中方牵头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各国政府部门间的务实合作,从需求、机制、政策、产业、融资等五方面加强对接,积极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度和成果。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称,“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他认为,该倡议是“积极政策的典范”,旨在以公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为纽带,增进不同大洲之间的关联。
9月6日至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老挝万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东亚各界人士认为,李克强总理此访成果丰硕,对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月10日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获悉,该行已与老挝成功签署了中老铁路、西格玛水电站-色贡二变电站输变电、万象新建115KV/22KV变电站、输变电线路及配电网项目以及南俄水电站等四个项目的贷款协议。 据进出口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中老铁路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并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相连的境外铁路项目。
保加利亚政府发表新闻公报说,根据协议,今后3年,保加利亚和中国将分别邀请对方参加15个年度国际文化节,涉及音乐、绘画、摄影、民俗等多个文化领域。公报说,保加利亚和中国还将分别举行中国文化节和保加利亚文化节。与此同时,保加利亚和中国将继续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信息交流和归还流失文化珍宝等方面的合作。
“一带一路”贯通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是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它的建设涉及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并购、能源资源合作、货物运输、环境保护、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消费者和劳工权益、自贸区审判以及司法合作等各领域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
埃及投资部长达莉娅·胡尔希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作为埃及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之一,日前邀请埃及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这将有助于拉动外国对埃及的投资。胡尔希德表示,埃及总统塞西受邀作为嘉宾国领导人出席G20杭州峰会,这是埃及向世界各大经济体争取投资的“绝好时机”。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9月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将助力巴基斯坦经济增长,惠及当地民众的生活,同时令中巴关系迈上新台阶。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先行项目。阿齐兹说,走廊建设目前进展顺利。在走廊框架下,双方规划并启动了一系列双赢项目,双边联系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9月10日在广西南宁分别会见前来出席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柬埔寨首相洪森、越南政府总理阮春福、缅甸副总统吴敏瑞、老挝副总理宋赛、泰国副总理巴金。在会见洪森时,张高丽欢迎洪森出席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近年来,郑州不断挖掘“居中”优势,全力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综合交通枢纽。新获批的河南自贸区也将“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使命赋予郑州。郑州迎来“枢纽经济”新时代。
“文化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全面合作关系中的重要支柱。”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介绍,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交流与共享:艺术教育合作与发展”为主题,包括东盟十国文化主管部门与艺术院校代表在内的中外嘉宾百余人,深入交流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聚集了许多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将为双方长期友好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给双方的发展战略对接带来难得机遇,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
德国中医学会会长岑春华介绍,经过多年努力,中医在德国取得较大发展,目前德国已有超过4万人持有针灸许可证书。不过,德国还未对中医针灸单独立法,而且很多来自国内的中医从业人员在德国只能以自然疗法师的身份工作,地位远低于医生。
“当前全球投资不景气,远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说,全世界有3000多个有关区域性自由贸易的各种协定、文件,投资区域化、分割化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保持了定力。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领域实现了“双增长”。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不断收获早期成果,各界人士逐渐形成共识,那就是“走出去”企业需要大力提升软实力。如果说一段时间以来,软实力更多的是用于各国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那么至今在实践中,更多“走出去”企业已经在软实力方面边做边学,提升软实力已成为“走出去”企业不可或缺的功课。
9月10日在大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层论坛上,余卫平介绍:“截至目前,中国中车产品已经服务全球7大洲102个国家和地区。就连南极洲都用上了中车的产品。”中国中车已经在美国、南非、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建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工厂,生产地铁、铁路机车、动车组、铁路电机等轨道交通装备。
第十九届中国投洽会以“聚焦一带一路,推动双向投资”为主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了务实、高效的投资合作平台。“引进来、走出去”是投洽会的主要功能。本届投洽会设置6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共设13个专业展区,有2000多家机构及企业参展,共推出有效投资项目3万个。
8日至11日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设立了大健康产业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了外资助力“健康中国”发展的新动向。投洽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鲍勇介绍,健康产业是集聚效应显著的第三产业,服务内容包含从基本的疾病诊疗、医疗保障,到趋于价值链高端的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等诸多领域,最终在消费者群体内实现医疗、养老、休闲、保健等多产业立体化融合。
显示 54275 条中的 50781 到 5080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