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向消费驱动型模式转变,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目标是到2030年构建总规模超7万亿元人民币的体育产业,包括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然而,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中印双方意外达成共识,同意打破这一僵局、恢复直航,此举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美国就业报告表现疲软,表明由特朗普发起的贸易争端可能已开始对美国国内产生负面影响。最新美国服务业数据同样令人担忧:投入成本不断上升,就业增长却陷入停滞。
本文考察中国2024年的以旧换新政策在促进汽车以旧换新,加快车辆周转率和影响消费者决策方面的有效性。了解以旧换新政策的实际影响,对于优化未来的补贴计划至关重要。
近期美国与印度因关税问题产生的紧张关系、围绕伊朗核计划的不确定性,以及阿拉伯国家对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开放态度,都为南北贸易的长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特朗普难以预测的关税政策扰乱了亚太地区贸易,这可能破坏区域一体化,同时又难以带来确定性。
中巴经济走廊延伸或许能改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为两国带来经济利益,并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地区地位。
欧盟和亚太地区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展气候和能源伙伴关系,这为推进共同的环保目标、深化和丰富国际合作以及加快绿色转型创造了机遇。
随着技术的进步,决定人工智能竞争胜负的关键不再是数据中心的多寡,而是其能效。
在亚洲留学目的地的高校中,中国国际学生的数量正在攀升。
为了防止新兴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被滥用,提高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透明度至关重要。通过强调透明度而非核查,东盟可以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务实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已经证明,遗产保护、制度创新和青年参与能够搭建起不同文明之间坚韧的桥梁。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需要更有力的政策,以及通过东盟电网开展区域合作和创新的融资模式。东盟各国政府的决策将决定该地区能否实现其可再生能源目标。
特朗普政府是否会同意进行实质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讨论尚不确定,但中国逐渐开始引领全球人工智能的治理。美国将如何选择,仍有待观察。
中国正转向以非传统安全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与数字治理等议题,与美国的单边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东南亚国家正逐渐向中国靠拢。
尽管印度人口优势日益凸显,但至少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仍将是最大的自然资源消费国。
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民用核技术供应国,重点出口反应堆、燃料及相关辅助服务,正日益成为美国、俄罗斯、法国和韩国等传统核能供应国的替代选择。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推出新型签证以吸引外国年轻科技人才,此举既彰显其成为科技超级大国的雄心,也体现出其加强创新的迫切需求。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马来西亚希望加入金砖国家,究竟是在真正转变外交政策,还是仅仅在地缘政治不确定的背景下进行试探。
显示 5149 条中的 81 到 100 条结果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