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现实主义外交”将致力于巩固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因为它在战后几十年有效地服务于日本的国家利益。岸田文雄未来几个月的对华政策将由战术考量决定,因为日本仍从根本上反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的出现。
中国已经启动了一项外交行动,以推动其结束中东和非洲之角持久冲突的计划,包括在东非举行八国和平会议。上周,中国新任命的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薛冰访问了该地区的六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则穿越了中东地区。
冷战结束以来,“安全”的概念发生变化,顺应安全面临的非军事——也就是“非传统”——威胁。过去几年在印太地区形成的微边平台正将伙伴关系定位于基于职能的合作结构。为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取得进展,这是一个有益的办法。
曾任韩国检察总长的韩国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候选人尹锡悦,以不到1%的微弱优势战胜对手李在明,当选韩国第20届总统。在外交政策方面,尹锡悦必须应对朝鲜问题,与美国削弱的联盟关系,中美在该地区的紧张关系,以及处理与日本棘手的历史问题。
在短短三个月内,2022年已被证明是重要的一年。今年将成为一个“钟摆年”:这是一个新的全球秩序正在形成的时刻,同时也是这个秩序的反作用力开始形成之时。
本报告探讨了跨大西洋在海洋和外太空的全球公域治理以及中国在其中的行动方面的趋同和分歧。报告定义了全球公域并探讨了它们是如何受到监管的。
2月份,拜登政府公布新的印太战略。这一战略正确地将美国注意力放在印太地区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上,特别是由中国构成的挑战。
欧盟正在以“开放的战略自治”为范式调整其政策工具包,将欧盟的市场自由偏好与更加自信的经济政策相结合。尽管欧盟在很大程度上部署了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不公平贸易做法和经济胁迫的影响,但它也越来越多地转向更具战略性地使用经济工具。
近年来,美国和以色列在对威胁的看法和对待中国方式上存在分歧。以色列主要将中国视为经济伙伴,并正在加强与中国的关系。而华盛顿的共识是,中国在军事、经济和技术上日益成为全球战略对手。为应对中国带来的多方挑战,美国必须加强与盟友合作,包括在中东最亲密伙伴以色列。
对于中国崛起的战略后果,以及如何应对,欧洲似乎有更清晰的认识。事实上,欧洲和印太地区正在形成的联盟可能是影响新兴的印太和全球安全秩序的开始。但在所有不同的印太战略和政策趋同并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方法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2022年1月1日起,法国接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在对外行动领域,轮值主席国法国计划更新非洲-欧盟伙伴关系。推进这一目标的第一个潜在场合是于2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欧盟-非盟峰会。此外,法国和德国(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共同出席为加强法德在非洲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撒哈拉以南非洲正成为混合威胁的试验场。虽然暴力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未来10年及以后仍将是非洲大陆的安全优先事项,但混合行动越来越多。
在可预见的未来,远东将在美国的战略想象中占据突出地位。中国从落后国家转变为军力强大的富裕国家,令西方领导人陷入了窘境。但中国崛起并不意味着欧洲无足轻重,或者中东可以被忽视。
本文将印太地区视为战略竞争的战场,探讨了该地区国家间合作的潜在领域,特别是安全、连通性和经济领域。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该地区新兴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非洲大陆获得了新地缘政治中心地位,全球大国正越发争相在非洲施加影响。这些参与者是谁,以及他们如何与非洲国家打交道,一直是一些分析的主题。
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2月发布的印太战略似乎旨在重新平衡中印间的力量方程。根据拜登的印太战略,美国寻求“支持印度的持续崛起和地区领导地位”,并将印度视为“南亚和印度洋志同道合的伙伴和领导者”。对于印度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意外收获,反而让印度或将被迫应对其对华政策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随着中国成长为全球大国,它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的外交摩擦也越来越多,如与其它国家间的对抗和冲突。鉴于韩国寻求对未来可能与中国发生摩擦的有效回应,本研究分析了中国对各种形式的外交摩擦的反应。
如果美巴关系不完全依赖安全威胁认知和战略利益的话,两国关系或会好得多。如果这种关系具备经济特征,将会变得更加可持续。
国际体系正处在从基于美国理想和价值观的美国主导的秩序向基于中国理想和价值观的中国主导的秩序转变的初期。迹象随处可见。到来的步伐正在加快。
本文将经济安全战略的概念定义为“在国家或国民经济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以经济实力作为权力来源,背离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本文认为,日本经济安全战略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治国之道;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受信;加强关键材料的供应链;关键技术的公私研发合作;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加强全球供应链。
显示 5189 条中的 421 到 440 条结果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官产学研交流活动
孟加拉国:传统手工木船市场
山东港口青岛港外贸航线数量持续增加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