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中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开始拉拢盟友来一同对抗中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首当其冲。这三国与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的安全承诺有着紧密的利害关系。同时,中国也是它们的最大贸易伙伴。
斯里兰卡一直是印度和中国之间激烈竞争的对象。尽管斯里兰卡宣称“印度优先”,但该国执政的拉贾帕克萨家族被广泛认为是亲中国的。然而,斯里兰卡持续的经济危机为印度创造了机会。
本文全面概述了2022年全球舞台上的主要发展,并分析了这些将如何影响欧盟在世界上的作用。针对欧盟和成员国可以做些什么以在日益复杂和敌对的环境中更有效地掌握和更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9年至2021年,全球各地认为美国影响力“非常积极”的受访者比例下降了20%。在中东和非洲,这一比例的下降最为显著,因为这些地区的国家向中国打开了大门。
拜登政府上任时,有意将与欧洲建立伙伴关系作为其中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本文评估这一努力第一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2022年的预期。
尽管当前乌克兰危机是对欧盟的考验,但英国仍需要参与有关增强欧洲行动能力的辩论。乌克兰危机扩大了英国作为欧洲安全供应者的角色,英国需要考虑更广泛欧洲战略自治或主权议程影响,并在这场辩论中与欧盟和关键成员国认真接触。
俄罗斯的北极政策是其对欧洲施加经济和政治影响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其北部和波罗的海舰队之间的合作对于维护其地缘战略利益、投射实力和保卫其领土日益重要。
随着美国积极应对与中国长期竞争的挑战,一些强有力但可疑的说法正在美国国家安全界的集体思维中扎根。作者认为,这些说法是可疑的,如果影响美国的思想,可能会使中美竞争更加危险。
乔·拜登总统入主白宫以来,他和他的高级顾问们坚称,他们并不希望重回曾经的美苏之间的超级大国竞争,这种竞争主导了世界事务近50年。然而,在就任总统一年后,拜登的行动却截然相反。
美国拜登政府公布了首份印太战略,明确提出为在该地区应对中国,美国试图加强与盟国和友好国家的关系。但面对企图通过密切经济和军事联系扩大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中国,该战略究竟能够产生多大效果仍然存疑。
不再抱幻想的民主党人和受蒙骗的特朗普选民一起让拜登几乎成为有记录以来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为了解释这一失败,大多数评论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拜登的弱点上。然而,拜登的缺点只是他不受欢迎的一个次要原因。最主要的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半数选民从一开始就反对他。
各种伊斯兰恐怖组织仍然活跃于穆斯林世界的内战和动荡地区。因此,美国只关注“新威胁”是一种战略上的蠢行。这种战略短视可能会令“旧威胁”再度抬头,引发伊斯兰恐怖主义新一波浪潮。为避免意外后果,美国必须在新旧安全威胁之间保持良好平衡。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积极追求其在非洲的战略目标——在地中海东部站稳脚跟,在红海获得海军港口,扩大自然资源开采机会,取代西方影响力等。非洲是俄罗斯地缘战略利益的“舞台”。与大多数主要外部合作伙伴不同,俄罗斯没有在非洲传统治国方才上进行大量投资。相反,俄罗斯依靠一系列不对称的措施来获取影响力。
人工智能有望比人类更快、更可靠地分析大量数据。那么,是否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来分析与外交谈判相关的信息,从而提升重要的战略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在国际上崛起。这种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1991年以来印度的经济改革,以及东西方冲突后的新国际秩序。这两个因素都为印度在全球问题上赢得了更大发言权,但由于国家层面的一系列结构性赤字,印度的崛起相当脆弱。
即便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没有取得进步,它相对于美国而言的全球地位仍会有所提高。而实际上中国自2008年以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取得了进步。美国国际声望丧失的问题在于,它将越来越无法依靠道德劝说或“软实力”来获得它希望得到的东西。它将不得不动用蛮力或“硬实力”。
在就任美国总统后,拜登发誓要把美国带回国际舞台的中心。一年过去了,很难说他成功了。到目前为止,拜登的外交政策好坏参半。本文从治理障碍、印太进展、跨大西洋关系、伊朗问题、阿富汗悲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拜登上任第一年外交政策的不佳表现。
2022年国际进程将较2021年更可预测。这种可预测性带来的主要是坏消息——大多数国际趋势都指向国际紧张局势升级。尽管如此,这种明确性使政策分析师和战略家更容易为未来做好准备。本文重点介绍了2022年使未来更加可预测的三个主要国际趋势。
尽管印太地区正在形成一种新秩序,而印度处于这一新兴战略地理位置的核心,但阿富汗的事态发展成功地向印度强调南亚自身不断演变的政治版图。对印度而言,这是地区政治演变的一个重要时刻。
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起义以来,尤其是2016年军事政变未遂后,土耳其的外交政策发生了180度转变:从坚持“与邻国零问题”的外交原则到越来越依赖军事手段来实现其目标。
显示 5190 条中的 501 到 520 条结果
新华全媒+|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幕
哈萨克斯坦“粉湖”湖区再度开放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官产学研交流活动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