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对以色列和美国来说,这多少有些棘手。以色列必须更多地了解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各方之间的安全合作。
美国决策者如何才能更好理解下一代新兴技术及其社会影响?如何才能在解决下一代新出现威胁所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更明智决策?美国第117届国会和拜登政府必须紧急解决这些问题。技术评估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深思熟虑的政策选择,供他们进行分析和采取行动。
有人认为,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有限,这些有限利益面临的威胁很小,美国可以从远处加以控制,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适得其反、不可持续,美国大幅削减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会增强该地区的安全,并有利于改善美国外交。作者认为,这些观点都经不起推敲。
周前,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时发生了非常危险的事情。在6月14日会后发表的公报中,北约指出中国在“与同盟安全相关的”领域对其构成所谓“系统性挑战”。其隐含的信息是明确的:北约希望把“触角”从大西洋伸到太平洋。鉴于北约文化的潜在扩张对东亚构成的风险,所有东亚国家都应该齐声对北约说不。
英国脱欧公投已经过去5年,人们仍在试图从中汲取教训。绝大多数注意力毫不奇怪地集中在议会、宪法解决方案、整个国家的事态发展上。欧盟及其成员国是如何处理英国脱欧进程的?在漫长的谈判中,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英国的?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与英国的关系重点是什么?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在这里,我们将尝试通过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解释这项决议。
本报告的作者着眼于中美竞争的国际和国防层面,力图在以下三方面做出贡献。首先,他们打算将这份报告作为一种规划工具,提出可以让中国在竞争中胜过美国的国际和国防战略。其次,他们试图教育读者了解中国的战略和政策进程。第三,作者寻求鼓励更多关于竞争性质和风险的公开辩论。
本文探讨科学创新和新兴技术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影响。文章重点关注5个领域:数据驱动技术和软件密集型技术,先进材料和供应链,网络安全,无人系统和机器人,以及包括卫星和导弹的空间技术。
由于应对疫情和疫苗采购不力,公众对欧盟机构的信任度下降。这种影响在德国最为强烈:对欧盟的失望现在已经从外围国家蔓延到了中心国家。但是,欧洲一体化并非注定失败,因为公民仍然相信需要加强合作——尤其是在加强欧盟作为全球参与者的作用方面。
在与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上,拜登政府迄今为止阐明的远大目标相当有限。他的想法似乎是,要想最终从实力的角度与中国打交道,首先需要做大量功课。与此同时,拜登的外交政策团队一直在强化早先由特朗普政府发出的有关中国的许多信息。
欧盟成员国应帮助土耳其管理“欧洲绿色协议”将引入的新贸易法规影响。这种全新方式不会解决人权等问题上更广泛的争端,但可以开启基于规则的接触,并足以改变气氛,改善双方关系的其他领域。
许多太平洋岛国领导人认为,战略竞争有助于其国家谋取利益,包括更多地获得援助、基础设施项目、优惠贷款等。例如,许多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不认为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增加会带来负面影响。
过去数十年,天然气在能源领域发挥了重大——有时甚至是地缘政治——作用。现在它是仍能源组合的一个关键要素,满足了1/4的能源需求。美国页岩气革命和世界各地液化天然气出口设施的建设为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液化天然气,使其成为丰富且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全球性资源。
印度能否帮助美国遏制中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其出现灾难性的经济衰退后呢?这是当下国际政治领域中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
印度正将其印太政策和东盟政策整合为一个单一策略。它标志着印度与印太地区的主要集团和国家以及欧盟和德国等外部参与者的利益结合在了一起。这些集团和国家也发布了各自的“印太指南”,因此需要更大的包容性和合作。这些战略为印度等地区行为者和德国等外部行为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欧盟-美国峰会于6月15日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举行。美国总统拜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出席了峰会。欧盟和美国就双方长期以来的航空补贴争端达成“休战协议”,双方同意重塑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美欧关系改善将对相互投资氛围和深化经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人们对在日内瓦举行的美俄峰会预期很低,峰会结果也没有超出预期。普京的成功立竿见影。本文作者认为,此次峰会对拜登的回报需要更长时间来评估,这将取决于俄罗斯的行为。
目前,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那么,中国是否会扩大对中东的参与,取代美国在塑造地区秩序方面发挥的作用呢?换言之,中国是否会在中东开展大国外交?
近年来,随着美俄在网络领域的紧张关系占据新闻头条,一些战略思想家指出有必要达成一份双边网络规则协议。网络规则协议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它会采取什么形式?如果不可行,接下来的最佳选择是什么?
中美对抗有多不可逆转?它能走多远?美国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它的策略是什么?如此积极地过渡到冷战框架的原因是什么?中方对此有何看法,有何战略?北京如何应对华盛顿的攻击?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显示 5197 条中的 1161 到 118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