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里,中国在中亚国家发起新一轮投资,涉及各种领域。这些项目虽然不会登上新闻头条,但代表了数十亿美元的新投资和贷款。其目的不仅仅是向中国供应商品和材料,亦是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机会。
中亚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落地最多的地区之一。2025年上半年,在中亚地区总计25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中,哈萨克斯坦就占了230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金属和采矿业,尤其是铝和铜。
真正的问题不仅在于马来西亚是否应当加入金砖国家,更在于加入金砖国家是否能够切实推动其长期战略与经济利益的实现。
中拉双方互补性强,且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并未止步,而是正在向新领域拓展。
2004年多米尼克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自此,双方关系在多个领域稳步发展,包括救灾、卫生、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的合作。
专家认为,《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受到学术机构、智库和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视为中国致力于引导企业在海外履行环境责任的标志。
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治理”宏大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从以往经济优先明显转向以安全为核心构建伙伴关系,整合政治、技术、经济、生态与文化等多个层面。
中国已通过绿色贸易带动自身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全球清洁技术制造领域的领军者。绿色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非洲领导人应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开发本土可再生能源潜力,推动产业本地化、社会公平和绿色就业。
相比之下,中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影响力稳步增长,不仅在经济方面,在气候及该地区其他重要议题(如救灾、能源转型和粮食安全)方面亦是如此。这些都是中国承诺与“全球南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一部分。
因地缘政治、经济和主权问题,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正在重塑外交政策。美国提高对哈萨克斯坦商品的关税,间接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地区影响力铺平了道路。
非洲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关键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半导体、电池和其他先进技术至关重要。此外,非洲快速增长的劳动力和巨大市场潜力堪比世纪之交的东南亚,对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中国标准2035”等倡议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使中国能够将产业领军企业、国家机构和全球外交力量统一起来,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即将中国标准融入未来的全球经济体系。
保加利亚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扩大影响力和寻求战略利益提供了机会。
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导权竞争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尽管美国在突破性创新方面领先,但中国的迅猛崛起表明这种状况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金砖国家主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治理机制表示不满,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两大机构中未能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金砖国家公开批评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并质疑与气候变化、性别平等相关的政策存在不公。
与智库、媒体、学术界和商界的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文交流,中国旨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自身在全球舆论场上的地位,并巩固其作为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倡导者的形象。
泰国餐饮业的未来取决于在对外资开放和保护国内企业之间取得平衡,以确保该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竞争力和文化活力。
鉴于此,领导人会议有望将RCEP转变为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平台。各国领导人可在峰会上探讨成员国间的能力差异与实施差距,探索制定具体的RCEP落实目标,并建立跟踪进展的机制。
2025年5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第46届东盟峰会以及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是东盟重新调整自身定位的关键举措。
澳大利亚的经济转型不可能通过自我封闭取得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澳大利亚能够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学习,并建立既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经济优先事项,又契合其价值观的伙伴关系。
显示 198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