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协议内容,美澳两国政府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分别投入10亿美元,用于关键矿产的勘探、开发与加工生产。该协议旨在加速构建盟国间的矿产供应链,降低对他国依赖,也被视为两国谋求在全球能源与关键矿产领域主导地位的关键一步。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和最大清洁技术制造国,其作用至关重要;欧盟同样不可或缺。正如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欧合作获得新空间一样,当前形势再次为双方提供了合作契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合作一直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重点。早期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近年来已扩展到太阳能和风能领域,体现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努力。如今,双方正开启一个新的合作领域:垃圾焚烧发电。
金砖国家的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挑战西方的主导地位,通过提供较少附加条件的资金促进发展,并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已成为应对当前全球局势下欧亚地区挑战——如俄乌冲突、中美竞争与贸易中断等——的重要多边平台。
中国自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此后特区数量持续增加。这些特区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坦桑尼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系正持续加强,这一关系因坦桑尼亚在中国湖南省设立新的投资中心而进一步深化。
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25年东南亚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领先美国成为东南亚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外部伙伴。
印尼于2025年1月6日正式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成为首个加入该组织的东南亚国家。印尼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是其扩大国际经济影响力、增强发展动力以及实现战略伙伴多元化的重要步骤。
马来西亚华人商会不仅仅是马来西亚华商利益的代表,已成为推动马中经济关系的关键行为体。如今,它们肩负着一项新使命:在深化马中经济纽带的同时,致力于促进马来西亚社会内部的包容性。
在高级官员和商界领袖的陪同下,沙特投资大臣哈立德·法利赫于2025年8月下旬开启中国之行,访问了北京、上海和香港,是巩固中沙经济关系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中国对外贷款规模出现下降。尽管如此,中国加大了对“小而美”项目的投资,且更加重视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过去两年里,中国在中亚国家发起新一轮投资,涉及各种领域。这些项目虽然不会登上新闻头条,但代表了数十亿美元的新投资和贷款。其目的不仅仅是向中国供应商品和材料,亦是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机会。
中亚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落地最多的地区之一。2025年上半年,在中亚地区总计25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中,哈萨克斯坦就占了230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金属和采矿业,尤其是铝和铜。
真正的问题不仅在于马来西亚是否应当加入金砖国家,更在于加入金砖国家是否能够切实推动其长期战略与经济利益的实现。
中拉双方互补性强,且中国在拉美的投资并未止步,而是正在向新领域拓展。
2004年多米尼克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自此,双方关系在多个领域稳步发展,包括救灾、卫生、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的合作。
专家认为,《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受到学术机构、智库和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视为中国致力于引导企业在海外履行环境责任的标志。
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治理”宏大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从以往经济优先明显转向以安全为核心构建伙伴关系,整合政治、技术、经济、生态与文化等多个层面。
中国已通过绿色贸易带动自身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全球清洁技术制造领域的领军者。绿色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非洲领导人应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开发本土可再生能源潜力,推动产业本地化、社会公平和绿色就业。
显示 210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