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舌尖上的班列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唐云 2025-11-17 20:19:36

b11d22632fab49b6a3d8912e5c332334.png

一碗油泼面。(来源:新华社视频截图)

“嗞啦”——西安一家面档里,滚烫的菜籽油在鲜亮的红辣子和绿油油的葱花间霎时绽放开来,这一碗刚出锅的油泼面瞬间被赋予“灵魂”,带着哈萨克斯坦小麦扑鼻的香气,征服了在座的八方食客。

“以前是‘长安的荔枝’难运,现在中亚面粉7天就能到西安,这是中欧班列创造的奇迹。”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东萌说。

好味道 一起分享

在声声汽笛中,中欧班列正在重新定义“舌尖上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异域食材食品借由“钢铁驼队”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百姓的餐桌;而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味道”,也沿着同样的铁轨,走向欧亚大陆的千家万户。

2025年春节前夕的西安,“食材速递”的节奏愈发紧凑。1月10日,一列载有1300吨哈萨克斯坦进口成品面粉的中欧班列顺利抵达,这趟班列没有在西安国际港站停留,而是通过铁路专用线直接开进了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

从爱菊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粮油海外厂区一路驶来,这趟“门到门”的班列高效直达,正好赶上西安人的年货采购潮。

fa381afeeec9481da43292c07b06a071.jpeg

首趟中欧班列(西安)“门到门”年货专列开抵西安浐灞国际港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拍摄于2025年1月10日,新华社照片。

在距离这趟班列停靠点不到500米的进口商品超市里,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异域食品吸引了顾客们驻足。哈萨克斯坦的冰淇淋、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格鲁吉亚的红酒、俄罗斯的果汁和红肠……这些由中欧班列运送而来的“洋年货”,成了节日爆款。

同期,重庆团结村中心站也迎来了热闹的“年货时刻”。2025年1月17日早,一列满载糖果、华夫饼、马卡龙、啤酒、牛肉等欧洲好物的中欧班列顺利抵达。这些美味不久后便会成为国内商超、餐馆里的“抢手货”。

在过去,俄罗斯、白俄罗斯等欧洲客商的肉制品很难运抵川渝地区。中欧班列的开行将运输时间从一个半月缩至两周,这不仅让川渝消费者能享受物美价廉的进口肉,欧洲客商也得以共享中国市场红利。

当亚欧国家的美味通过中欧班列走进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国的味道也正沿着铁轨驶向远方。新疆充足的日光下,一颗颗饱满鲜红的番茄历经清洗、熬煮、浓缩,加工成浓稠绵密的番茄酱,经过仔细装罐、整齐装箱,最终稳稳登上驶向意大利的班列。

不仅如此,德国柏林超市的货架间,四川郫县豆瓣、山西老陈醋等“中国味道”已悄然占据了一方位置;法国巴黎街角咖啡馆,飘来缕缕云南咖啡的馥郁醇香……一列列中欧班列穿山越海,将茶叶、蔬果、大米等中国高品质农副产品运送到亚欧国家民众面前,受到越来越多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好朋友 美食结缘

在串联起亚欧各国美味的同时,中欧班列更织密了民心相通的纽带。

在距离义乌国际商贸城不远处,有一家名叫“苏坦”的餐厅。土耳其人奥兹坎·瑟泽正忙着招呼顾客,烤肉的焦香与特色咖啡的醇厚交织弥漫,这家地道的土耳其餐厅已成为义乌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2009年,奥兹坎因伤结束足球生涯,跨越1万公里来到中国义乌创业,怀着“在有温度的城市,做有温度的餐饮”这一创业初衷,一做就是十几年。中欧班列(义乌)的开通,成了他创业路上的助力器。

fd1c7a23c60f4c578acba46eef6a11e6.jpeg

土耳其人奥兹坎在进博会冰激凌展台前忙碌。拍摄于2019年11月6日,新华社照片。

2017年,奥兹坎将土耳其国民品牌MADO冰淇淋引进义乌,在当地开出首家冰淇淋主题MADO西餐厅,“俘获”了众多顾客的味蕾。以前,餐厅用的原材料靠海运需要1到2个月,后来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缩短至20天左右,便利性与安全性也大幅提升。借着这层便利,奥兹坎还计划在义乌建设冰淇淋厂,并向中国其他城市拓店。

如今,痴迷中国文化的奥兹坎已是一位“新义乌人”,两个女儿在义乌上学,中文成了她们的第一语言。他希望自己成为土耳其文化的使者——“向中国朋友介绍土耳其美食和文化,让他们了解、喜欢土耳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在青岛上合示范区的俄罗斯馆里,俄罗斯小哥迪马胸口戴着一枚小小的大熊猫徽章,熟练地介绍货架上的商品,夹心巧克力、土蜂蜜……“这些都是通过中欧班列拉回来的货物。”一口流利的中文让顾客倍感亲切。

今年是迪马来到中国的第11年。他开心地说:“中国人讲,‘有朋自远方来’,中欧班列让我认识了更多朋友。”

好方案 合作共赢

美味的流动、友谊的升温,离不开“好方案”的加持,这是推动合作各方实现共赢的重要基础。

“种子还没入土,收购合同就签好了,价格透明公道!”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农场主鲍尔江看着自家的万亩麦田,笑容比阳光下的麦穗更灿烂。他曾一度为粮食销路辗转难眠,直到爱菊带来的“订单农业”模式让他终于放下了心。

为解决哈萨克斯坦“种粮难、卖粮难”问题,爱菊牵头组建新型订单农业合作社,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专家与当地农场主等多方共同参与,采取“订单农业、订单收购”方式,实施种植、管理、收割、存储等全链条运营方式,指导当地农户“种什么、种多少”。

c6e60b170981481fa866613dc92f0029.jpeg

爱菊集团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照片。

这样一来,蓝图变为实实在在落地的合作项目。如今,爱菊已在哈萨克斯坦达成了150万亩的订单农业种植合作,还在当地建成油脂厂、面粉车间、饲料车间、挂面车间等生产单元以及仓容10万吨的粮库和6条铁路专用线,带动当地10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农户们的生活,跟着地里的庄稼一起“活”了起来。鲍尔江看着颗粒归仓的粮食按订单顺利交割,心里满是从前没有过的踏实。

回溯千年,古丝路上的驼队载着丝绸与香料,在沙漠中留下文明交融的足迹;如今,“钢铁驼队”载着各式各样的美味鸣笛起航,沿着铁轨书写出联通欧亚的崭新故事。

西安那家面档里,食客们对着碗中的面条啧啧称赞时,或许想象不到这原料竟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当“远方”不再是地理阻隔,而是舌尖上尝得着的鲜香,心底里感受得到的温暖,这味蕾上的触动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超越国界,将不同国度的人们紧紧相连。(蒋雅妮)

相关推荐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万里之外,“隔日达”!

成都国际铁路港是中欧班列(成渝)的始发地之一,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坐落在这里的核心区域,馆内由中欧班列运输而来的欧洲特色商品琳琅满目。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箱”当靠谱

从0到11万列——中欧班列不仅开行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运行线路也越织越密,运输效率持续提升,所承运的货物品类更是日益丰富,如今已覆盖53个大类、5万多个品种。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从通江达海到货畅其流

在横亘欧亚的交通大动脉上,中欧班列往来驰骋。铁轨串联成网,一张联通亚欧的运输网络越织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