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1月28日,由中华地标品牌办公室举办的《<解码中华地标〉之吉林的温度》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著名文化学家、吉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参加论坛,并在会上作专题主旨论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所博导苑利,中华地标品牌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涛,北京电视台著名王持人蕴青,以及文化部遗产司、南京农业大学等专家学者共同畅谈,一起专题解读吉林的冰雪文化。
会上,作为国家文化工程“那方水土,探美中国”文化专家,曹保明认为,近年来,吉林省的冰雪文化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吉林冰雪文化所独具的引领性和特色性。就地域而言,吉林省处于东北地域中枢,就是在今年东北地域普遍偏冷的情况下,吉林比辽宁稍冷,比黑龙江稍暖,这里的温度更有冬天的味道,更适合人们走进和到达。而且,就是在今年冬雪较少的情况下,长白山的雪资源依然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引领作用。长白山区由于有自己的森林基础,有江河众多的突出特点,有河流落差大的独特走向,使得吉林雾凇资源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冰雪魅力。据吉林省和吉林市旅游局统计,今年到吉林来玩冰雪赏雾凇的人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且,由吉林雾凇形成的观赏点逐步扩展到沿松花江的许多村落,带动了沿江许多村屯旅游经济的发展——雾凇岛、韩屯、乌拉街、鹰屯打渔楼、九台的其塔木、德惠的鳇鱼岛,这些本来就很著名的村落,由于冰雪文化和雾凇文化的出现,使吉林地域文化更加展示出自己突出的个性。
曹保明在专题论坛上强调:“吉林的雾凇冰雪霜花,它虽然没有鲜花那样醉人的芬芳,但它却比任何鲜花更美丽,尤其在冰封雪冻的日子里,它展示了北方民族顽强开拓的精神性格,不畏苦寒,给北方生活带来绚丽和美好的自然情怀、精神情怀,这正是吉林在久远的自然历程、历史历程和人文历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的写照,更是我们长白山文化的真实写照。”
论坛中,专家们还就吉林的冰雪饮食特色文化,如吉林豆包、酸菜、冻豆腐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并对吉林冰雪文化历史中的冰戏演出、冰上杂技、冰雪温泉、雾凇枝挂,及冰雪工具、爬犁、冰车、雪撬、滑子、冰猴、冰嘎的制作技艺,乃至冰雪艺术品工艺品、冰雪旅游纪念品等,都进行了探讨;还对吉林省的白山松岭村、漫江木屋村、通化鹿圈子村、舒兰二合村、吉林市乌拉街、蛟河富江村、敦化岗子村、延边白龙村等,进行了冰雪文化特色梳理和总结。这使得吉林的冰雪文化更加深入和系统,对宣传吉林文化、认定长白山自然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的重要价值性,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曹保明表示,我们一定要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性和长远性,要总结和发挥冰雪文化的遗产性。他认为,其实冰雪不单单只限于季节,吉林冰雪文化可以建立四季冰雪观。春天马上就要到了,下一步,他将结合自已的代表性著作《长白山冰雪文化》(吉林省全民阅读推荐书目),展开吉林冰雪文化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落实吉林冰雪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工作。(记者 龚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