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十三五”以来,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累计接待游客超1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逾8500亿元,综合带动80万余人脱贫增收。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针对文旅行业,《建议》提出了多项相关内容,包括完善节假日制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
中秋国庆八天小长假,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万亩刺梨园里热闹非凡,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刺梨采摘、品农家美食、享受乡村“慢生活”……
近日,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醒狮镇大岩村的“龙湖花海”生态农业观光基地,400余亩各色菊花陆续开放,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赏菊。据了解,“龙湖花海”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是大岩村“村社合一”经济实体之一,该基地以“党支部+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国庆和中秋双节来临前夕,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农民丰收节暨井楠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在风光秀美的施集镇井楠村隆重举行。
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桥头集镇厚植生态底色,绘就绿色画卷,实行“生态美镇、旅游兴镇、三产活镇”战略,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实现了群众的小康梦。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旅游+扶贫”,增强贫困农民“造血”功能,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在中秋、国庆节小长假即将到来之际,文化和旅游部整合全国乡村旅游资源,近日集中向社会推出300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安徽省无为市陡沟镇积极引进黄蜀葵产业,拓宽贫困户产业扶贫新路径。
近年来,贵州省充分挖掘以生态资源、气候环境等为核心的避暑旅游资源,打造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八方来客消夏避暑。据统计,今年7月,贵州省共接待游客7755.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83.94亿元,环比分别增长42.72%、37.9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秦岭深处的柞水老乡越来越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在营盘镇朱家湾村,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曾一心想走出大山的郑传家也回来了。政府出资整村改造,组织村民学习厨艺和接待礼仪,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华丽转身为美丽乡村,他的农家乐也越开越红火。
“没想到,我们这个纯农业村,有一天因葵花吃上了旅游饭。”甘肃临夏州临夏市南龙镇罗家湾村村文书冯建国感慨道,葵花成了贫困户致富“宝典”,村民也因此开办了农家乐,过上了“向阳花开”的好日子。
在27日上午开幕的“长三角·杭州都市圈旅游合作采购大会”上,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启动了一项百企“联姻”百村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X’”计划,通过市、县(区)和乡(镇)三级联动,为乡村旅游项目与旅行社、景区、民宿、酒店、文旅投资集团等旅游投资经营主体当好“红娘”。“6+X”计划包括项目、投资、业态、产品、客源、运营等6方面的引进工作,以及形式多样的拓展合作。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老锅老灶老味道、土生土长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并正在成为很多人理想的生活景象。
安徽省郎溪县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旅游行业也陆续复工复产,聚力“点线面体”推动旅游业驶入复苏快车道。
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有乡村特色和魅力,这样的乡村旅游项目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伴随消费升级,近年来不少地方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结合乡村实际,深挖文化精髓,推出一大批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旅游项目,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红色旅游为底色,以生态旅游为重点,以民俗文化为补充,乡村旅游发展有声有色。
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以花为“媒”,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进园务工、资金配股等方式参与,将贫困户纳入梅花产业链中,使贫困户尝到现代高效林业发展带来的甜头,让特色产业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时下已进入“立春”节气,果树将过“歇果期”,这是对果林进行修剪、喷洒防治病虫害药物的关键时节。安徽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圈椅村果农忙着为果树剪枝管理,期盼新年迎来好收成。
显示 80 条中的 41 到 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