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7日,由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智慧绿色发展分会主办,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智慧绿色发展论坛在西安召开。
在甘肃陇东地区,风光电新能源产业拔节生长,正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甘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风景。
10月27日,由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报告(2020~2021)》发布会在厦门顺利举行。
中德友城论坛绿色合作分论坛6月15日线上举行。该论坛聚焦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友城在绿色发展领域合作新机遇等进行研讨,搭建交流合作新平台。
13日在浙江绍兴举行的浙江省重货行业绿色低碳推进会暨“碳效码”金融产品发布会上,浙江正式推出交通“碳效码”,并发布交通“碳效码”金融赋能产品。
建筑领域是实施节能降碳的重点行业领域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66亿平方米,对减少碳排放贡献突出。提升建筑能效水平,要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释放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潜力。
在近日举行的2021年度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认为,目前,我国正在不遗余力地缩小传统化石能源产业的路径依赖,探寻到了具有比较优势发展新能源的路径,赶上了全球新能源发展“首班列车”,已进入一个新能源快速发展大好全新时期。
7月17日,中国民生银行携手包头市人民政府、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内蒙古包头举办政企银专题对接会及系列活动。与会代表围绕“聚力绿色产业 赋能低碳发展”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闭门会议、参观调研、绿色行动等形式,聚焦绿色发展,共话绿色未来。
“对碳中和大数据的研究,是时代的产物、是数字经济的成果。”在近日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发起的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成立活动上,参会嘉宾表示,通过汇集更多的减排技术及碳排放计算工具,有助于连接更广泛的碳排放数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碳排放交易平台发展。
全球已有126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22个国家有相关立法和政策。中国提出的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埃塞俄比亚处于一种新发展模式的前沿。自2000年以来,该国的经济增长了五倍,但该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微不足道。埃塞俄比亚打算在2010年至2030年期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零增长。
全球发展的未来和向低碳增长新模式的转变将取决于南半球,特别是印度的选择。不应低估印度发展选择的重要性。在让本国数百万人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印度的工业化道路也可能为寻求利用绿色投资的新兴经济体提供解决方案。
介绍了对埃及电力部门能源供应战略的评估,并确定了在解决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问题的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前景。作者应用TIMES能源系统模型来检验埃及《2030年愿景》中反映的埃及能源政策目标。
基于各国的出口和技术专业化,本评估了各国在低碳转型必不可少的技术方面的潜力。文章分析了过去二十年的全球贸易和专利模式,以揭示低碳部门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和现状。
德国能源系统转型可被看作一种用于治理整个国家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转型的大型真实实验室。德国北威州的经验显示了实施低碳系统转型的治理挑战的复杂性。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通过鼓励运输、能源和通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各国能否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及全球碳排放能否与2℃控温道路保持一致这两个问题上,“一带一路”倡议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评估了越南的绿色增长目标是如何通过一种详细的建模方式来实现的。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对63项用于减少家庭用电、工业、发电和运输排放温室气体的方式进行了评估。
当前,全球许多人都在观望谁会成为气候领导者,中国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采取有意义行动的迹象早已显现。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温和,更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远离重工业。这开拓出一条低碳发展道路。自2013年以来,创新的气候政策和项目在帮助中国减排方面一直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约有一万亿美元已投入到气候解决方案中,涉及到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公共交通等方面。对于那些现在采取气候行动的人来说,经济奖励将是巨大的。事实上,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到2050年,全球仅靠节能就能节省17万亿美元。
尽管属于整体排放量较少的国家,在城市化和新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技术方面,新加坡仍可成为一个测试平台和示范先锋。交通是一个关键领域。实现“减少用车”型城市需要一系列措施,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柴油的使用。
显示 23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