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我国企业加班加点,扩大产能,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对重点产业链的固链强链来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特朗普政府奉行的多项政策符合美国欲在经济和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的倾向,包括增大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的权力;更多地使用出口控制方法,特别是实体清单;以及威胁要利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迫使美国企业回到美国。如果这些政策落实到位,将会导致中美经济长期脱钩,改变把两国捆绑在一起的全球供应链。
商务部部长钟山30日说,要加强防疫物资国际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全球开放合作环境。
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一级巡视员任虹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全货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将鼓励航空物流企业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以稳定供应链。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全球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及产业集群会发生很大变化,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经济圈将会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中心,全球供应链将“从西到东”转移,可归纳为“四个东移”。
“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冲击”专项监测显示,随着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全球供应链问题对三类企业冲击面较大;境内、境外、跨境物流均存在不畅;全球供应链受冲击国家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高度重合;互联网和数据智能技术在企业自救方面正发挥关键作用。
与罢工的运输工人相比,全球新冠肺炎的暴发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即使疫情结束,一切恢复正轨,中断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两个持久的影响。一个是新技术让员工成功地进行大规模远程办公,加快办公室的改造。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Amy M. Jaffe发表题为《新冠病毒、石油与全球供应链》的文章称,在各国备战可能出现的卫生紧急情况之际,世界各国领导人认识到,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将比此前预测的更难控制。动员工作仍在继续,人们对健康和经济后果的担忧日益加剧。
汽车业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显著拉动作用。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汽车销售市场、英国第三大汽车出口市场,也是全球汽车业重要投资目的地、材料和零部件来源地。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检验中国供应链韧性的压力测试。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特殊时期所展现的独特治理优势,必将助力中国供应链历久弥新、淬火弥坚。
能够表明新冠病毒开始突破中国国界、进而冲击全球经济的一个经济指标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价格下跌。液化天然气价格现在已接近最低点,有几家美国生产商愿意付钱给潜在用户,让他们把国内过剩的天然气运走。石油价格24日也开始再度下跌,因为显然影响全球航运和贸易的因素可能不只局限在中国。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很多,但人们对它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知之甚少。尽管如此,有一件事很清楚:这次冲击比当时SARS带来的冲击更大,原因很简单,中国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已远超当时。除了经济规模更大,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现在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中。
长期以来,跨国企业一直认为中国供应链可靠且易于管理。多年来,跨国企业的老板们一直将采购工作的责任下放给中层经理。新冠疫情暴露了这样做的风险,尤其是在中美贸易冲突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咨询公司jsc Automotive的专家指出,新冠病毒将供应链管理问题摆在了跨国企业首席执行官的办公桌上。
中国南南合作促进会(南促会)与菲律宾工商总会(PCCI)联合举办的“中国—菲律宾投资贸易座谈会”,11月25日在马尼拉举行。
重新打造供应链是一项缓慢而昂贵的事情——工厂和生产线计划往往需提前数年规划,寻找新的供应商也需要冗长的认证流程。总统的批评者认为,干涉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会带来成本。这没有错,但如果特朗普的主要愿望是在美国进行更多的汽车生产,现在宣布他失败还为时过早。
在中美贸易冲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人们常常提到,中美冲突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机会。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机会更多的是一种理论,而不是真实的。文章建议,印度应进行劳动改革、加大吸引投资力度、重新设计经济特区,以及加强自身在与外国企业谈判时的信心,最好地利用印度市场的规模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墨菲定律和海因里希法则告诫我们,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就会演变为隐患,隐患得不到有效处置就会导致风险事件,从而致使项目成本、进度或质量等管理目标的失控。因此,一个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设,除考虑业务正常运行外,还应针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潜在风险进行辨识和防范,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事件处理预案。
华为声称有备用计划,可度过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日子,竞争对手韩国智能手机制造商三星也正在从中国转移供应链,但苹果似乎除了在中国组装之外没有明确的替代选择。很少有其他地方具备生产苹果所需高端零部件的专业知识。
显示 296 条中的 261 到 28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