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显著暴露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供应。因此,西方和亚洲各国政府都强调与中国脱钩。本文针对这些动态提出两个关键论点。首先,实现自给自足具有挑战性,而且不会增强供应链韧性。其次,避开要么完全依赖中国要么与中国脱钩的二元模式会对企业有益。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企业2020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视频会议中提出“三稳四保一加强”工作要求,并强调要“稳产业链”,发挥中央企业产业龙头牵引作用,打通供应链、协同上下游,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竞争力。
本文提出了反向级联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手段,鼓励监管机构对下游分销商施加影响,以确保上游外国物联网制造商遵守标准。消费者对智能设备更好安全性的认识和需求的增长以及国际统一的标准,将进一步推动执行标准的努力,并有助于提高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央企业聚焦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措并举发挥影响力带动力,千方百计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实现融通发展,为中国经济“回稳”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十六届东盟峰会6月26日通过视频方式举行。本届峰会由东盟轮值主席国越南主持,主题为“齐心协力,积极应对”。东盟十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携手致力于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继续加强与中国等伙伴国的合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脱欧”可能导致供应链大调整之际,英国政府正制定代号为“保卫工程”(Project Defend)的计划,旨在摆脱对中国等主要进口国的依赖,实现关键商品进口多元化。
在全球经济活动受到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加速推进复工复产,进出口数据显著回暖,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信心和动力。
6月10日举行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高端对话专题活动上,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表示,面对疫情对“两链”的冲击,探讨如何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全力抗疫的同时努力做好复工复产,全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但疫情的全球扩散,又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全面审视中国当前供应链状况,深入思考如何破解全球供应链稳定困境,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疫情之下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不仅未见降温,反而越发火热。据中方统计,今年1-4月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39.4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43.3%,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投资额增速的三倍以上;同期,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在前四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整体缩水6.1%背景下相当亮眼。
如果你认为电子商务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灵丹妙药,那你还需要三思。虽然网上购物活动因消费者避免外出而激增,但它掩盖了支撑电子商务的供应网络中的其它弱点。电子商务带来便利,但它只是复杂的供应链体系前端一个元素。
未来中国制造业需要根植全球市场,持续发展,应注重建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如同“黑天鹅”,遮蔽世界经济,冲击全球市场,让全球供应链经历严峻考验。
在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重创的当下,我国的产业发展产生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受影响最大。专家认为,我国应坚持融入和参与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并着力打造更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应强化合规管理,提升合规竞争力。
全球制造商大多对印度敬而远之。而身处印度的制造商面临诸多障碍。印度是否进行新的改革,莫迪呼吁的自力更生是否意味着保护主义加剧,这些在未来几周将会变得明朗。但无论如何,仅靠地缘政治无法帮助印度达成所愿。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包括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全球价值链的中心国家。疫情对国际生产网络带来了严重影响。当然,要完全量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的影响还为时过早。如果要避免全球经济长期陷入困境,那么联合国和其他多边政策机构所倡导的协调一致的政策应对措施或许是摆脱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最有希望的途径。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对52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7%。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考验,中国与相关国家稳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外向型企业遭受内外部多重冲击。调研了解到,面对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严峻挑战,“走出去”难度加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拟调整产业布局以应对海外风险。
世界银行和其它开发银行,包括它们的私人部门,可以通过提供资源和鼓励私人投资来帮助促进各国之间的契约。它们还可以向各国政府提供财政、技术和咨询支持,以改进它们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反应,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开发银行还必须率先通过提供医疗用品和服务向贫穷国家提供救济。时间是关键。
显示 296 条中的 241 到 26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