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现在和未来状况尚不确定,但它将是决定未来世界的政治形态与性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争端的主要因素。
欧洲正在转向打造“欧洲堡垒”,将中国和美国视为技术经济挑战者。
研究表明,美国加征关税不仅让本国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而且未能有效减少贸易逆差,特别是消除对华逆差的这一目标。
如果欧洲认真对待其电动汽车目标,那么问题不在于中国进口太多,而在于中国进口太少。
当有人谈到“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时,绝对没有传达任何有经济意义的内容。双边贸易逆差或顺差在经济上毫无意义。
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祖尔基弗利·哈桑近期宣布将对中国部分进口商品征收100%-200%的关税。专家认为,征收关税的相关政策一旦落地,或削弱我商品在印尼市场的竞争力,并给中印尼双边贸易带来负面影响。我国企业宜采取扩大出口目的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本地化生产等措施予以应对。
美欧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壁垒需要一个截止日期。无论是制造汽车、消费电子产品还是电池,西方公司最终都需要直面全球自由市场。
法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电动汽车领域的“购买欧洲法案”,试图以生产环节的环境标准来避免外来竞争,支持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分析人士指出,一旦政策实施,在中国制造的车辆实际上将被排除在法国政府的补贴之外。
特朗普表示,如果再次当选,他将对来自中国的所有商品征收60%的关税,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所有商品征收10%的关税。然而,关税将提高价格,限制选择,损害生产力,并成为进口企业的税负。
地缘经济学日益受关注,这反映了一种转变,即从仅根据经济原则和目标设计经济政策,转向旨在促进外交政策目标的经济治国方略。实际上,这是经济政策最佳设计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倒退。
要走向“去全球化吗”?大部分全球化进程已经难以逆转,高新科技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谓的“去全球化”,只是涉及全球贸易或资金流动的一种分裂开来的趋势。
美国转向保护主义的动机有很多。这背后的经济考量可疑,但就目前而言,其背后的政治力量不可阻挡。这给世界各国带来两个关键问题:美国的补贴对经济构成多大威胁?世界各国又该如何应对?
美国、德国和法国均表示,为摆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欧洲和美国必须更加关注内部市场,将产业和就业岗位从世界其他地区转移回国内,扭转近几十年来的全球化趋势。这听上去很有道理,却与现实相差甚远。
欧盟也是贸易保护工具的频繁使用者,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防御工具。2021年6月,欧盟27国同意针对那些封锁本国市场的第三国投资者建立制裁机制“国际采购工具”(IPI)。媒体普遍认为该新政主要是针对中国。本文对反倾销税对贸易的真正抑制作用作了新的阐述。
上半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创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7%。然而,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则可谓是每况愈下。业内人士称,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还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在投资领域,由于印度国内的相关政策难以消除,中国还难以扩大对印度的直接投资。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最近预测印度经济将在2021年反弹,并在2022年以超过5%的速度增长。印度政府可能对此预测感到乐观,但是印度人必须记住,这些预测是建立在印度保持经济开放的基础上的。印度日益抬头的保护主义、武断的税收以及针对外国投资的过度监管,都不能展现出一个开放和欢迎的印度形象。
多国官员、学者认为,RCEP的签署,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对稳定全球经济也具有重大意义。
新冠疫情是经济全球化以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走向的一次重大外部冲击。一方面,疫情恐使全球经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全球贸易急剧萎缩;另一方面,疫情冲击正加剧国家间的结构性洗牌,大国战略博弈不断加深,后疫情时代全球经贸格局与秩序重构恐难避免,并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尽管全球疫情依然胶着,持续时间和扩散范围仍难确定,但随着中国渐回常态、欧美国家开始趋缓,疫情后世界格局的走向正逐渐清晰。可以观察到的是疫情正“让历史加速”,一些已有的趋势会提前成型。是回到“更糟糕的昨天”还是走向一个“不会更糟的明天”,取决于我们现在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个世界。
显示 73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