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玛丽亚·阿黛尔·卡拉伊认为,迄今为止,全球秩序一直以美国的权力为基础。中国正逐步扩大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加强金砖国家的作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并抱有将人民币打造成全球货币的梦想。卡拉伊表示,中国希望改善而非逆转全球化。
本文探讨了全球化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本政策文件分析了全球化未来的经济情景,并就如何提高世界贸易体系的有效性和弹性提出了改革建议。
全球化远未消亡,由中国和数字经济驱动的新全球化正在出现。
在20世纪,资本和生产实现全球化。如今,数字化已令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贡献全球化。随之而来的将是快速变革,国家和多边机制可能难以保持领先地位。
就欧洲而言,全球贸易的作用一如既往地重要,因为全球贸易流动支撑着数十万家公司和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大力参与“新全球化”,也是欧盟未来在技术驱动行业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毫无疑问,全球贸易体系不可能也不能够同时分裂和整合。作者认为,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碎片化”一体化。
本文主要讨论了货物贸易,并简要介绍了全球化的其他渠道。
作者认为,世界似乎正在走向一个更加碎片化的全球化。不过,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不会影响所有的贸易流动。
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2世界集成电路大会上,半导体企业汇聚一堂,就半导体产业人才、技术、市场等发展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不少头部半导体公司表示持续看好并将深耕中国市场。
全球化并未消亡,它甚至可能不会消亡,但它正在改变。
受疫情影响,海外采购商不便来义乌,传统的“面对面”洽谈模式遭遇挑战,义乌商城集团借助Chinagoods数字化场景,构建高精度、宽纵深、无边界的“云采洽”,让义乌市场经营户感受到了拥抱数字化和全球化的魅力。
全球化不是一个阶段,它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制裁“可能导致世界分裂”。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东方的工厂与西方的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的相互关联程度变得更高,然而现在,战争和政治不稳定正促使许多企业将其制造业撤回到更靠近本土的地方。
过去30年里,企业和消费者曾受益于跨越国境的互通,这使得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和其他商品的供应十分充足,从而有助于价格保持在低水平。但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等危机的持续对贸易和商业关系造成重压,这个富庶时期似乎正在经历一定程度的逆转。
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设立工厂,并开始生产“Model 3”型电动汽车。此举带来了类似在中国生产iPhone给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带来的好处,本土供应商必须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达到国际标准。这促使中国制造商开始加速转向电气化。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增值法衡量内部联系程度的方法。利用亚洲开发银行从2000年和2007年至2020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本文估算了一个后向集聚指数,该指数衡量经济中不同部门从国内各部门获得附加值的程度。文章还定义一个类似的前向集聚指数,该指数衡量国内各部门吸收增加值的程度。
持续存在的供应链危机对世界各地的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各国政府为了获得资源而采取更有力的干预,也不是退出全球化,而是靠建立起一个有韧性、多样化的供应网络。这些网络不依赖于一个来源,而是在世界各地寻求更多的连接。
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与新冠肺炎疫情,再加上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一场“完美风暴”。在此背景下,世界回到全球化以前的时代和保护主义时代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类社会或重蹈覆辙。
显示 273 条中的 21 到 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