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世界各国领导人将齐聚一堂,参加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他们在此次峰会上有三大任务: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准备到2020年加强《巴黎协定》下的国家气候承诺;推动其他有助于实现零排放的倡议和资金。政府领导人和联合国还要关注其他紧迫而重要的目标,包括减贫、促进可持续发展等等。
在当前政治环境下,美国民选官员经常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立法进程可能取得进展的一个罕见领域。国会民主党领导人已明确表示,他们希望任何基础设施立法都包括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聚焦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支出方法,将标志着国会对基础设施和气候立法的考量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近来出台的非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可使其在2015年至2030年期间避免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但还可以做更多。若中国采取更具成本效益的行动来解决非二氧化碳排放源的问题,它可以在此期间再减少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通过制定政策来控制非二氧化碳排放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它必须走得更远。
在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4个是印度城市。印度面临着缓解空气污染和减排方面的巨大挑战,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33-35%。这就是决策者转向电动汽车(EV)寻求解决方案的原因。
目前为止,政治关注的重点是成员国对是否应该采纳欧盟委员会提出的 “205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减少至零”的目标,尚未达成共识。这一决定的两个方面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得到辩论——首先是这是否预示着成员国差别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承诺的结束,其次是2030年欧盟气候目标是否会收紧。
亚洲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但也是全球排放的主要来源地。本文提供了有关亚洲主要经济体碳市场的详细信息,特别是有关中国碳市场的信息。
多数政治领导人在继续推动《巴黎协定》设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正如最近在大阪举行的G20会议所看到的那样。然而,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对比是造成政治危机的一个因素。西方民主国家激进的生态思想日益受欢迎可能是这种危机的早期迹象。
气候与发展的长期规划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理和制度安排。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和低排放发展战略等努力,大多数国家在近期和中期气候变化规划方面都有一定经验。然而,目前的承诺还不足以将升温幅度控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的水平,而今天正在作出的决定可能会对这一目标能否切实实现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服装和鞋类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非常大,而且可能还会增长。考虑到环境和业务的影响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企业部门应积极采取一种全面的策略来限制气候影响,确保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符合《巴黎协定》。
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行动不足以实现国际商定的减排目标。让各国承担责任并促进雄心壮志的努力必须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并更有创造性地动员他们给予支持。本文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须取以下四项措施。
要实现《巴黎协定》在21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很可能需要部署减碳技术。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应避免陷入碳密集型燃煤发电技术的泥潭,并实现从高碳发电向低碳发电的平稳过渡。
从某种意义上说,称中国为“地球温室”有些言过其实。人均GDP在12000-16000美元阶段的国家每年的人均排放量为10.6吨。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14000美元,而人均排放量仅为9.3吨。在同一发展阶段,中国人均受污染的程度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尽管如此,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与该国GDP的快速增长依然让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澳大利亚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过程引人注目。按照当前速度,2024年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供电量有望达到50%,2032年将实现100%。澳大利亚电力行业有望提前五年(在2025年)实现该国在《巴黎协定》下的全部减排目标。这是世界上最快的可持续减排速度之一。
企业往往愿意声称自己的产品与市场上其他产品相比,能够帮助避免温室气体排放。虽然使用某些产品确实有助于避免温室气体排放,但准确地衡量产品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能是一项挑战。
有了碳税和其他市场信号,可持续性不再只是个人信念、监管要求和额外成本的问题。企业要想在今天和明天保持竞争力,可持续性现在是一个商业问题。随着新加坡继续解决人们对气候问题的担忧,企业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如何在创造商业价值和可持续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根据最新的空气污染数据,全球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7个位于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这里居住着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导致空气质量差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罪魁祸首——住宅能源的使用,已被确定为该区域排放的主要原因。
2018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各国在减排目标及义务上存在重大分歧。各国在如何践行《巴黎协定》这一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考虑到全球碳排放量的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为减排做出贡献,且需要在国际义务及经济发展中间保持平衡。
本文概述了韩国排放交易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情况,重点介绍了其实施经验及与《巴黎协定》相关的机遇。本文提供的信息可以供正在设计或考虑采用排放交易制度的其他国家借鉴。
本研究表明,为了实现2030年的气候目标,必须迅速减少德国全国范围内和北威州的煤炭发电。根据德国政府的气候保护计划,能源部门的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减少60%左右。分析还表明,德国逐步退出煤炭发电有利于全欧洲的脱碳和可再生能源的扩张。
鉴于中美拥有许多经济、安全、健康及其他利益,不管现阶段美国政治状况如何,美国与中国拥有加快向低碳技术转变的强烈合作动力。中美之间各级和各实体仍存在许多合作机制。
显示 239 条中的 201 到 22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