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影响增加,在地方一级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变得迫切。
10月15日-26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指导、“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承办的“一带一路”资金机制与碳金融能力建设研讨班顺利举行。
《2024年亚太地区数字化转型报告》考虑了数字化转型将如何从结构上不可逆转地影响气候变化轨迹。它展示了数字增长与气候的关系,并考虑了该地区如何遵循最积极的轨迹来避免气候灾难。
在世界贸易组织2024年环境周期间,中方10月9日在日内瓦主办“与贸易相关的气候措施与发展——机遇、挑战及解决方案”研讨会,获得广泛关注。
有理由认为,中国似乎比美国更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气候融资。
本文评估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的海洋,包括生态系统以及沿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探讨了中国通过更全面的沿海和海洋环境管理系统来适应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的政策选择,包括提高综合和弹性海洋治理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以及促进可持续渔业管理。
9月2日至6日,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爱思唯尔基金会共同组织的“气候行动国际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气候与环境卓越中心承办。
非气象局日前发表声明说,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和该国西南部部分地区7月降雨量创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
本文全面分析了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情况,强调了改革全球金融架构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1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份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举办58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培训班,培训2400余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员,为相关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切实帮助,受到了发展中国家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绿色技术是全球公共产品,中国绿色产业政策大幅降低了绿色产业成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胜利。
为限制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高抵御能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国家必须追求能源效率、可持续农业、工业现代化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应用加热和冷却技术。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气候变化与农业防灾减灾研修班举办。来自赞比亚等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24位农业官员、专家、技术员参加了本次研修班。
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ERA)称,中国的排放量可能在2023年达到峰值。因此,中国的碳排放量预计将在2024年下降,这一趋势似乎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持续下去。
中国在COP28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促成全球共识,即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欧盟委员会6日发表声明,建议到2040年,将欧盟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90%,这将推动欧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12月7日,“再谈可持续发展与ESG ——展望后COP28(世界气候行动峰会)时代的跨境争议解决新模式”研讨会在迪拜举办。活动现场,上海仲裁委员会发布了《绿色争议专家评审示范规则(2023年)》的英文版本。
为了应对即将出现的万亿美元全球气候资金缺口,众多政策制定者、国际官僚、环保主义者和金融机构呼吁紧急扩大私人气候投资。然而,根据联合国2021年的一份报告,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两个气候转型需求是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与发展。融资需求远远排在第三位。
2023年10月1日,欧盟软启动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旨在帮助避免“碳泄漏”,即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气候政策不那么严格国家。最近分析表明,非洲经济将受到最严重影响,许多低收入国家经济将受到实质性影响。
本书分析了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展示了它们可以如何建立有效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框架,并为可持续活动和投资起草弹性策略。
显示 732 条中的 21 到 4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