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6日,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爱思唯尔基金会共同组织的“气候行动国际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气候与环境卓越中心承办。
非气象局日前发表声明说,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和该国西南部部分地区7月降雨量创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
本文全面分析了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情况,强调了改革全球金融架构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1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份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举办58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培训班,培训2400余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员,为相关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切实帮助,受到了发展中国家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绿色技术是全球公共产品,中国绿色产业政策大幅降低了绿色产业成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胜利。
为限制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高抵御能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国家必须追求能源效率、可持续农业、工业现代化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应用加热和冷却技术。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气候变化与农业防灾减灾研修班举办。来自赞比亚等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24位农业官员、专家、技术员参加了本次研修班。
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ERA)称,中国的排放量可能在2023年达到峰值。因此,中国的碳排放量预计将在2024年下降,这一趋势似乎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持续下去。
中国在COP28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促成全球共识,即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欧盟委员会6日发表声明,建议到2040年,将欧盟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90%,这将推动欧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12月7日,“再谈可持续发展与ESG ——展望后COP28(世界气候行动峰会)时代的跨境争议解决新模式”研讨会在迪拜举办。活动现场,上海仲裁委员会发布了《绿色争议专家评审示范规则(2023年)》的英文版本。
为了应对即将出现的万亿美元全球气候资金缺口,众多政策制定者、国际官僚、环保主义者和金融机构呼吁紧急扩大私人气候投资。然而,根据联合国2021年的一份报告,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两个气候转型需求是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与发展。融资需求远远排在第三位。
2023年10月1日,欧盟软启动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旨在帮助避免“碳泄漏”,即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气候政策不那么严格国家。最近分析表明,非洲经济将受到最严重影响,许多低收入国家经济将受到实质性影响。
本书分析了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展示了它们可以如何建立有效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框架,并为可持续活动和投资起草弹性策略。
为了人类生存,国际社会必须紧急应对,防止全球进一步变暖,遏制极端天气事件加剧。与此同时,必须从危机管理和解决太空领域冲突的角度作出安全努力,以便人类和平移徙。
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奥地利政府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3年维也纳国际能源与气候论坛3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闭幕。
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奥地利政府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3年维也纳国际能源与气候论坛2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幕。论坛以“创新带动进步”为主题,呼吁以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就业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也是为实现公正的绿色转型而制定的政策的结果。它们还促进急需的经济转型,以便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政策和低碳能源转型为美国和欧盟相互合作或竞争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必要减少对传统碳氢化合物的依赖,促进风能等低碳替代品的发展,并鼓励企业和公民加入这些倡议。
英国政府的安全风险评估和战略与有关气候变化后果的最新科学研究之间似乎存在脱节。英国情报界在对气候相关安全风险的评估上落后了。
显示 723 条中的 21 到 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