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文明的致命威胁。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比过去400万年中任何时候都要高,从2016年开始,交通运输业超过发电成为美国最大温室气体来源。在交通运输业中,地面交通是最大排放源,每年释放1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美国必须采取政策和投资措施,在21世纪中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气候变化和公共安全之间出现脱节,作为气候变化领导者的加拿大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处于落后地位,这些都是治理失败的体现。
本文中,作者粗略评估了欧盟主权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并考察了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财政当局如何应对气候风险。作者解释了从气候变化到公共财政,进而到主权债务的传导渠道。
本文讨论政府如何使用实际、灵活方法,确定资金是否以及如何支持地方主导的适应气候变化。
多年来,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中心因空气质量差、水资源短缺和海平面上升威胁受到了严厉批评。如果中国要履行“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就需要为主要城市制定相应的气候计划。
通过“减碳55”(Fit for 55)气候变化应对一揽子提案,欧洲率先将长期净零目标转化为现实政策,标志着气候政策进入所有公民和企业日常生活。
欧盟和中国同时发布了大规模减排计划。中国计划于本周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这将创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使现有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规模扩大一倍。
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碳边境关税政策提案,计划对对碳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该政策旨在保护欧洲企业免遭来自不用承受污染惩罚的地方的企业的竞争削弱,并鼓励想要向欧洲出售产品的外国企业“转绿”。因此,将碳价应用于进口领域有充分理由,但如何在不引发保护主义浪潮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是个难题。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国上届政府4年来忽视气候变化问题,其他地区(尤其是欧盟)已经在制定并最终实施解决方案方面走在美国前面。在构建公众舆论方面,它们也走在美国前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民家庭选择去农业化作为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在这些国家正在进行的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作者以塞内加尔为案例研究国家,分析了各种全球气候变化场景如何影响一国的经济部门、家庭福利和结构转型模式。
美国应对气候危机的国际投资有几种形式,包括向多边机构捐款、为外交努力提供资金、由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提供资金以及提供双边发展援助。本文主要关注美国双边发展援助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千年挑战公司提供的援助。
应对气候问题,人们还需要更多努力。但谁应该做得更多?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每个人。但是,公平的答案应该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富裕国家继续对这个问题作出最大贡献,而世界上较贫穷地区也有发展的权利。在气候问题上,责任仍然落在富裕国家身上。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特别是,气候变化正在对世界水系统产生严重冲击,而水系统的变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上,亚洲面临的大部分气候变化影响实际上是水问题。
2021年,美国有巨大机会投资于清洁能源驱动的经济复苏,这将支持数百万高薪工作岗位,以应对环境不公并防止气候变化最严重影响。本文列出美国几个州和地方的进展,可以为联邦行动提供信息,以支持建设清洁经济的高质量就业机会。
如果世界要成功避免气候危机最危险的影响,让年轻人有机会为绿色复苏作出贡献至关重要。无论是通过行动主义、教育、技术、科学还是法律,全球各地年轻人正在成为推动环境变化的力量。气候政策制定者必须更好地认识到他们是变化的重要推动者。
当今世界约有20多个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合作。这些国际组织共同为世界提供一个关键的安全网。但是,国际“安全网”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之间建立的,那时人们还没有广泛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一个气候变化的世界里,这个体系是否合适?
中国和印度都是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清洁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者,并有着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这些方案的愿望。中印两国也是全球南方经济体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重要发言代表。另外,与南方经济体维持健康的伙伴关系也是北京和新德里外交政策的核心。鉴于自身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中印两国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埃塞俄比亚经济增长与发展很容易受到水资源安全风险的影响。尽管被称为“非洲水塔”,埃塞俄比亚降雨情况多变。气候变化和各部门经济增长正在增大相互竞争的水资源需求。本文介绍了用于开发基线水资源风险模型的数据和方法论方法,并展示子流域层次上的结果。
北约将致力于“在理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安全的影响方面成为领先的国际组织”。 加拿大已经主动提出建立并主办一个关于这一主题的北约卓越中心(COE),彰显北约和加拿大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如果北约真的要成为以加拿大为先锋的气候安全“领先国际组织”,那么加拿大政府需要迅速行动。
全球贸易90%是由约9万艘商船完成的。仅船舶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排放量3%,而且还在迅速增加。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可能成为一种催化剂,为海洋作业和管理带来急需变革。
显示 723 条中的 321 到 34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