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10月3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英国雷丁大学水文学教授汉娜·克洛克当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是关键。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六届理事会年会,围绕“投资当下,改变未来”主题,就绿色基础设施投资、互联互通和区域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亚投行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解析亚投行的当下与未来。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8日发布的报告呼吁,采取变革性方法适应气候变化,制定大规模公共投资方案来应对相关威胁,并通过绿色产业政策推动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了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7日对在线举行的“主要经济体能源与气候论坛”发表讲话时说,若要成功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经济体需团结起来推动更大胆的行动、更多的合作、更可信的机制。
近来,有海外媒体援引一个由英国、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撰写的一份报告称,气候变化可促使携带病原体的蝙蝠与人类更密切接触,因此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之间或有间接关系,并称中国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近期,欧洲多地遭受暴雨洪水袭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气候变化将导致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湄公河是一个具有复杂水文动态的系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湄公河下游对湄公河的依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给水文模式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和农业生产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威胁,国际合作无疑是拯救地球的关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和政治大国,中国和美国在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与气候问题有关的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在情况恶化之前立即加以解决。
数字化为世界各国推进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机会。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认为,北京对于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持“认真”态度,并且计划扩大清洁能源的规模。
中国将在全国100个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这个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正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分析人士预计,此举将推动对低碳技术以及提高能效的设备和服务的需求。
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最弱势群体的利益,联合国环境署推出“全球绿色新政”,以改善子孙后代的福祉和健康。清洁能源和电子汽车将取代以石油为基础的企业和汽车。可再生能源原材料的收集与可再生能源投资同样重要。
最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揭示了不同政策重点。美国和中国强调以补贴为基础的方法,欧盟强调碳定价。这些不同政策选择引起了对行业竞争力担忧,并对供应链上下游公司产生影响。本文确定了不同气候政策方法导致贸易紧张局势,并描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努力。
中国正在提前兑现其对联合国在气候保护方面的承诺:中国此前承诺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提高到1200吉瓦以上。这一目标将于2025年实现,较中方提出的期限提前5年。
本文旨在通过提供潜在的直接、级联和转移影响的具体例证,更好地理解气候安全。
湿地被称为“地球肾脏”,提供多种生态效益:多种物种栖息地、防洪、污染物净化和碳吸收。中国在保护湿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中国应该如何利用湿地更好适应气候变化?
地球上日益加剧的风暴、高温、干旱和洪水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竞赛中落后了。在全球大国和机构仍在就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分担在不稳定气候下生存成本展开辩论之际,非洲在达成地区共识方面取得部分进展。
海洋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海洋还有大量尚未开发的资源,可用于减排、应对气候影响以及为社区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好处。
为了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可持续,与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相适应,迫切需要建立可持续的、有抵御力的粮食系统。这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显示 728 条中的 81 到 100 条结果
上合学子共赴文化交流之旅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