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坚持认为碳边界调整机制只会对贸易产生最低限度的影响,同时还会推动进一步的气候行动。
本文分析亚太地区能源和交通资产暴露于气候变化和地震灾害的程度,并强调了多重灾害评估如何有助于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
在气候领域,非洲智库和青年组织之间很少有交叉互动或伙伴关系。
气候变化令粮食和水安全情况变差。气温升高幅度超过1.5℃将改变陆地生态系统,改变气候带,进而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力。海洋比陆地吸收更多的热量,变暖将影响渔业和水产养殖的生产力。再加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海平面上升,这将加剧获取粮食方面的不平等,加剧贫困。
最近的两次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和二十国集团(G20)会议——都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作为一个高度脆弱的地区,东南亚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调整其农业和粮食体系,为更具破坏性的未来做好准备。
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获得安全卫生设施的机会是21世纪的两个决定性挑战,但很少被放在一起考虑。
尽管一个国家的排放不会实质性改变气候变化进程,但单个国家仍然可以指明前进的道路:它们可以开发出可供其他较贫穷国家使用的技术,可以在全球协议和为发展中经济体气候变化政策提供资金需要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近代史上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目前正在影响整个世界。除非立即采取行动解决这场危机的驱动因素,如冲突、气候冲击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否则数百万人将面临饥饿的风险。
本文强调,在气候变化讨论中需要更广泛的优先事项,以解决对非洲城市中最弱势群体影响。当前人们强调为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就业提供融资。虽然这些政策目标很重要,但它们需要与体制、法律、建立信任和能力加强改革结合起来,以便使适应措施真正具有变革性。
东地中海地区城市必须采取气候适应和气候减缓的综合策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气候变化的影响之间取得平衡。
上海时装周是中国最大的时尚盛会之一,但今年秋季的T台展示内容远远不止用新造型来打扮模特。
本文介绍了中国如何发展海绵城市,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帮助减少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风险。
受联合国委托进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计算出,到2030年,贫困国家(中国除外)每年将需要2.4万亿美元来应对全球变暖。大约一半的资金可以在这些国家内部筹集,每年的缺口超过1万亿美元。公共资金永远无法填补这一缺口。
在COP27及以后的会议上,东南亚各国政府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以提高议价能力。仅仅加强全球气候基金和世界银行等旧有机构是不够的,东南亚各国政府应支持建立一个新的全球损失和损害融资机构
本文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东南亚能源基础设施的影响。它还通过多个例子概述了气候模式和能源系统适应方面的最佳做法,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前十年气候-生物多样性-粮食关系的政策前景,评估了拟议行动的适用性。
几十年来,农业产量一直增长,主要得益于化肥和遗传学等领域的科学进步。科学发现的速度可能会放慢。即便如此,农民仍然可以通过改变他们工作中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来提高产量:即选择在哪里种什么。
有意义的应对措施必须认识到亚洲面临的三重威胁——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粮食不安全。这些挑战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当前的粮食安全危机将更加严重。
作者认为,必须在绿色研发方面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资金,而且这些资金必须合理分配,才能产生影响。
政府应停止其“择优扶强”、补贴化石燃料和补贴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并征收与排放量成比例的碳税。
显示 723 条中的 141 到 160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