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人口和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全世界仍有8亿人受饥饿问题困扰。食品供需矛盾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是国际贸易障碍。为了进一步推进贸易谈判,贸易谈判方——无论是在世贸组织内、双边还是区域性平台——都可借鉴东盟—中国自贸协定的经验。
今年3月,南苏丹爆发饥荒。几乎在同一时间,联合国宣布尼日利亚、索马里和也门濒临被长期干旱击垮,约2000万人面临饥饿风险。也门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之一,而中国与南苏丹和尼日利亚有密切的经济往来。中国作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投资国能够帮助解决导致因援助而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当权人士对粮食的侵占。
减少农业贸易中的保护可以减少贫困和改善营养。然而,其他国家使用价格隔绝政策的趋势在世界市场上造成严重的集体行动问题。特别保障措施的提议亦将加剧这些问题。
德国发展研究所专家Heiner Janus和Sarah Holzapfel在《农业应用结果导向方法的潜力》一文中表示,在农业部门加大有效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十分必要,以便更好地应对在2030年前实现粮食安全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结果导向方法的潜力。与传统援助模式相比,这种将支付与预定义的结果关联起来的创新融资工具具有多个潜在优势。
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这也让中国的仓储能力、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的储存、运输、分销体系日渐成熟、高效,中国发生在前端的食物浪费因此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发生在后端的浪费越来越多。这些都让中国的食物浪费特点与发达国家趋同。
虽然粮食生产在中国分布仍很不均衡,但粮食安全的所有组成部分---生产、利用、获取和稳定性都已提高。然而,中国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9%,但其只有7%的可耕土地和淡水资源,且两者都在减少,可持续发展问题仍然存在。对全球粮食安全来说,中国的粮食政策、需求和总体轨迹仍将至关重要,这一点很明确。
确保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建议采用可持续的农作方法,加强对城市粮食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视,提供民生保障,并实行针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长期救济措施。
显示 249 条结果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