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贵州省启动“黔货出山·风行天下”夏秋攻势行动,着力发展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巩固扩大省内市场,紧盯省外周边市场,大力开拓东部市场,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2019年,全省油茶产业总面积294万亩,油茶籽产量8.09万吨,产值达12.8亿元。全省油茶产业提供稳定劳动就业岗位8.34万个,带动98.6万人实现增收,其中贫困人口10.9万人。
9月28日,贵州省茶文化博物馆水城馆在水城县南部园区茶文化产业园(白族风情园)开馆揭牌,这也是贵州省第一家以茶文化命名揭牌的博物馆,预示着全省首家茶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户水城。
9月28日上午10点,一列满载近300吨贵州茶叶的班列缓缓驶出遵义阁老坝站,标志着贵州中欧首列直发测试班列正式开行。
近日,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醒狮镇大岩村的“龙湖花海”生态农业观光基地,400余亩各色菊花陆续开放,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赏菊。据了解,“龙湖花海”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是大岩村“村社合一”经济实体之一,该基地以“党支部+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金风送爽,又是一年好时节,一场由贵州精心策划的秋冬康养之旅度假旅游季推介活动将全面开启。
9月28至29日,贵州省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场观摩会在雷山召开。
“金九银十”是传统消费旺季。连日来,贵州省各地线上线下好戏连台,消费市场活力迸发。
9月28日上午10点,一列满载近300吨贵州茶叶的班列缓缓驶出遵义阁老坝站,这是贵州开行的首列中欧直发测试班列。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统计局获悉,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传统消费模式受到一定冲击,市场销售有所下降,但以网络购物和网上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便捷优势,线上交易活跃,互联网销售逆势增长。
为落实8月21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在上海市考察学习期间,省农业农村厅与上海医药集团签署的《贵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27日,“贵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对接会在贵阳召开。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农民发展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养鸡、林下养蜂等产业,推进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实现“林下增收”。目前,榕江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林农”的模式,已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3155亩、林下养鸡144万羽、林下养蜂1.06万箱、林下中药材种植9.74万亩,覆盖贫困户3860户11642人。
8月份,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1月份至8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2%,增速逐月攀升,分别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1.8、0.2个百分点。
1至8月,全省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126个,总投资7915.4亿元,完成投资1436.92亿元,分别增长9.6%、13.3%和1.7%。其中,8月份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5个,总投资1024.26亿元。
9月22日至23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共183个农产品参评,贵州省杠村米、茅坝米、贞丰四月李、石阡香柚、金沙黑山羊、荔波瑶山鸡等6个产品通过评审。至此,贵州省地标农产品将达137个。
去年,贵州省委明确提出了“六个转变”的要求:推动农业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9月15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办“比手工 秀技艺”非遗手工技艺比赛活动,来自安置点的80多名苗族搬迁群众参加了苗族刺绣、苗族银饰打制、苗族蜡染绘画和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等苗族传统手工技艺比赛,集中展示了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实现就业增收的技能。
11日下午,“黔系列”品牌工作推进会在贵阳举行。会上,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京东集团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新华优品·黔系列馆”“京东&京喜·贵州优品馆”的建设工作。
2020“黔系列”品牌工作推进会近日在贵阳举行,会上公布了首批“黔系列”品牌产品名单,共有215个产品成为“黔系列”品牌产品。会后,由10余家媒体组成的采风团先后前往遵义、修文等地进行2020“黔系列”品牌调研采风。
聚焦“万亩片”“千亩村”,天柱正在以“3年内发展中药材3万亩”为目标,计划今明两年全县中药材实现产值3.6亿元以上,带动2.4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显示 650 条中的 301 到 32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