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片红彤彤的枸杞地头,种植户王烈祖的心里五味杂陈。十年枸杞种植路,王烈祖好似一位老船夫,在市场跌宕起伏的浪潮中,为了抵达脱贫致富的彼岸,坚定地向前航行,从未有过一丝松懈和动摇。
今年以来,以新制造为代表的新国货盛行开来,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消费市场上“国潮”涌动,中国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制造也在跨界融合中改变着原有的模样。
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以“驾驭未来”为主题,共吸引约800家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整车制造商、科技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出行服务供应商、初创企业等,参观人数超过50万。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为盈利苦苦挣扎的德国银行业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在4日举行的德国《商报》2019年银行业峰会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德国银行业转型整合困难重重。
远看是一幅山水画,走近了却能感觉到阵阵暖意。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建国介绍,画作加入了石墨烯电加热膜,温度最高可达70℃,供暖耗电量远低于传统电暖设备。
中国政府现在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与2012年“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时的情况截然不同。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考虑在三方面进行转型:更加重视可持续性和质量;扩大覆盖范围;更为强调文化、智库等“软性”元素的合作。该倡议如果成功完成转型,将构建一条高质量、全面且柔和的丝绸之路。
欧洲和世界数字化转型的潜力巨大。如果欧洲想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时代的潜力并能够应对国际竞争,那么它就不能满足于现状。相反,欧洲必须积极塑造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有目的地调动自身的潜力,并坚定地推进必要的变革。
朝阳区10家各具特色的首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三里屯、751等彰显“时尚夜朝阳”的夜间文化经济商圈,朝阳区助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百园工程”,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将集中亮相北京文博会。
本文分析了由智能数字技术进步引发的中国数字化,并研究了这种数字化给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本文作者认为,人口变化、结构性产业转移等国内因素将进一步加速中国的数字化,并预测,这种数字化将为区域经济体与中国合作开发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和数字经济方面的政府政策框架提供机会。
德国杜伊斯堡商人苏阿德·杜拉科维奇经营着一家货车司机培训学校。他发现,近年来货车司机在当地越来越抢手,企业甚至贷款安排员工参加培训,员工拿到驾照后立即上岗工作。
河南近日印发《河南省钢铁行业转型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钢铁行业实现“三减三升”,即全省钢铁产能只减不增,钢铁企业只减不增,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省生铁年产能减至3000万吨左右,发展一批产品“专、精、特”且规模适中的钢铁企业。
胶卷企业涉足AI医疗、百年化工巨头搭乘互联网快车……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诸多企业转型后全新亮相的舞台。
智能验布、高速印花、纺旅结合……第五届江苏纺织品博览会暨第十九届中国盛泽丝绸旅游文化节17日在有着“东方绸都”之称的苏州吴江盛泽开幕。记者采访发现,发力智能制造,向科技要绿色,推动跨界融合,成为当前纺织业转型共识。
看似简单的白色“手臂”,可以按照计算机指令灵巧地转动“手腕”,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动作。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业自动化展”上,台资企业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垂直多关节机器人系列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17日宣布,计划到2022年底生产1000万辆电动汽车,加快集团转型步伐。当天,大众电动出行业务主管吴博锐(英文名托马斯·乌尔布里希)在德东部城市德累斯顿说,1000万辆只是大众电动汽车生产浪潮“第一波”。
作者认为,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公众对农业创新的看法和参与度,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粮食和农业系统面临的多重复杂和交叉挑战所存在的动态响应。
记者25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印发《坚决打好工业和通信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绿色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占比大幅提高。
近期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和《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显示,碧桂园集团在榜单中的排名明显提升。业内人士表示,这与碧桂园近两年销售业绩大幅提升有密切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企业的认可。
美国资产服务公司日前发布分析报告,认为越南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功从农业经济转型为东南亚最闪亮的制造业热土,成为东南亚工业制造中心,报告期待越南工业品市场未来能提升价值链环节,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工业。
显示 119 条中的 81 到 100 条结果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第十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开幕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