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增加,自然界的再生能力正在下降。为了扭转这一趋势,需要把自然资本纳入经济模型和政策制定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最近的研究预测,气候变化带来的广泛影响将进一步加剧,这说明迫切需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欧盟和美国合作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安全挑战、气候紧急情况和环境退化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作者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与欧洲先前存在的类似法案进行了定量和定性比较,最后认为两者存在三个主要差异。
国际社会应抓住伴随气候危机而来的难得的改革机遇,重新设计多边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并将其制度化,让主权债务治理更有效、更透明、更公平。
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实现能源转型目标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因为它具有成本竞争力。
借鉴南美的经验,印度政府有巨大潜力引导锂产业走上一条既可持续又经济有益的道路。
东盟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在产生碳信用额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东盟成员国应共同作出承诺,制定实施区域性碳交易的时间表。
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旨在确保本地和进口产品待遇相同,并鼓励其他国家开发自己的排放交易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进口商可能会开始审查其全球供应链,监测并要求获取进口产品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在其采购战略中考虑碳边界调整机制带来的财务影响。
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与气候有关的经济损失正在增加。2021年,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损失从2020年的124亿欧元大幅增加至565亿欧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与气候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随着西方政府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钟摆已经从严重依赖市场推动创新转向国家干预。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开发和部署绿色解决方案的产业政策。但是,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对于有效和及时地管理清洁能源转型,并避免气候目标反弹,至关重要。
本文指出尼泊尔公共交通生态系统的现状,确定了该国向电动公共交通过渡面临的障碍,并给出克服这些障碍的战略行动建议。
本文详细介绍用于创建13个全球水风险指标的数据和方法。指标反映了水供应、需求、压力等方面现状和未来预测。
本文探讨自然基础设施投资如何通过改善沉积物和氮控制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波哥大水务公司带来显著经济节约。这不仅有利于水务公司,而且将使波哥大水资源组合多样化,减少对水库扩建需求,提高城市水安全。
本文使用四种分配方法计算印度在全球碳预算中份额,然后采用四种能源经济模型将这些碳预算转化为印度长期低碳路径,从而突出印度电力、工业和运输部门关键十年清洁能源里程碑。
森林砍伐、城市化、农业和污染正在威胁着全球的土壤。东南亚应优先考虑可持续土壤管理,以获得碳减排的好处,并加强粮食安全。
继以大众汽车这类主导市场的车企为目标后,中国汽车制造商又为自己设定了新目标:它们希望在国内市场超越德国高端汽车制造商奥迪、宝马和奔驰。
英国《柳叶刀》周刊8日发表了首篇从全球角度深入分析空气污染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潜在联系的论文。论文称,减少空气污染可以降低抗生素耐药性。
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投资于气候适应型发展,必须解决大量融资需求。
东南亚各国正竞相吸引外资设立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为抓住全球电动化需求,工厂集中的泰国和人口众多的印度尼西亚之间展开了激烈争夺。
显示 2205 条中的 261 到 280 条结果
中亚首条轻轨线路首批司机培训在津完成
中欧班列(成渝)今年前7月运输进出口货物超28万标箱
我国外贸月度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双增长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