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价是减少碳排放最基本和最有效工具。如果在其他国家推进碳定价时,美国继续袖手旁观,就有可能阻碍气候减缓目标实现,降低美国公司全球竞争力,并削弱其在全球舞台上对气候问题承诺的可信度。为实现气候目标,美国需要制定碳价格。
本文介绍了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绿色宜居城市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此外,本文还就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进一步合作以追求更可持续的未来的前瞻性方向提出了建议。
本文介绍了黄山新安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该项目涉及物理、生态、金融、社会和制度领域,采用全面和整体的方法来提高复原力。项目经验与绿色融资产生的收益应该被分享和广泛传播,以便更好地复制。
美国国会民主党人可能不得不缩减拟议中“重建更好未来法案”支出计划规模,以获得必要参议院投票,使该法案得以通过。从政策角度来看,征收碳排放税可以解决人们对提高企业税率和整体支出规模的担忧。即使投资规模较小,也能在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全球变暖和全面脱碳上升到欧盟议程的首位,应对气候变化重新成为欧盟与俄罗斯进行积极选择性互动的潜在领域之一。全球变暖不分国界,需要跨国解决方案,因此俄罗斯也应该有兴趣扩大这种合作。
绿色能源对解决气候危机至关重要,但任何投资都必须考虑到边缘化和土著社区。在2021年9月23日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气候危机是21世纪决定性挑战之一。
在上个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决定是朝着令全球融资与我们的共同气候和发展目标协调一致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也有助于为私营部门停止向煤炭能源生产提供融资创造势头。
除非各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污染,否则东南亚将成为世界上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福祉至关重要。该地区有6.76亿人口,经济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美国是其第4大贸易伙伴。亚洲开发银行估计,除非遏制气候变化,否则到21世纪末,由于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的损失,该地区经济可能会萎缩11%。
本文审视有助于建立美国国内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的拟议政策:对使用国内制造或国内采购产品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实施投资税收抵免。本文解释了为什么这应该纳入国会考虑的清洁能源立法,认为国内税收抵免将为美国工人创造良好就业机会,帮助应对气候危机,并加强美国国家和经济安全。
全球农业生产一直受天气和气候严重影响。虽然气候决定作物生长地点,但季节内天气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作物收成。2021年夏天,美国西部农民和牧场主经历了一场严重而广泛的干旱,导致低产量、作物损失和破坏性的野火。这些天气事件预计将在变暖的地球上变得越来越普遍。
军队作为气候参与者的巨大作用。碳密集型军队通常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可能忽视了排放与增长之间的联系,以及军队在推动全球变暖增长和排放方面的作用。
未来10年令人兴奋,新工具、参与者、实践和标准将脱颖而出,将帮助人们应对气候转型。金融的未来应该是绿色和可持续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投资于未来,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并拯救生命。
在巴西和全球,本地物种造林和农林复合系统对热带木材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展示其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还表明,主要市场风险变量可以纳入森林资产估值,包括汇率、通货膨胀、产量和价格波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后,对国内外产生的影响很大,这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对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更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简单说,这个转型并不是别人让我们转,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转。分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本文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描述的科学基础开始,探讨了与在欧盟政策背景下讨论负排放相关的不同概念。随后,文章讨论了对负排放技术进行分类的不同方式,以及与其部署相关的潜在权衡取舍。最后,文章讨论了负排放政策的一些政治考虑。
美国拜登政府的目标是,到2030年,整个经济领域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0%-52%,到2035年,电力行业实现脱碳。以这种速度进行的变革将对化石燃料工人和社区产生真正的影响。
随着企业和政府做出碳中和和净零承诺,碳补偿的受欢迎程度激增。碳补偿通常被视为一种双赢局面:排放者可以投资所需的环境项目,而环境项目可以获得必要资金,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然而,碳补偿可能不会带来宣传的碳效益,并可能抑制脱碳。
本文探讨了脱碳与经济增长是否相容,或者说世界经济是否需要放缓增长才能足够快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所有国家都承压采取更环保的政策。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六国正在努力变得更环保,但相关驱动因素与发达国家不同。
本文试图确定俄罗斯北极地区最重要的气候影响,以了解其对俄罗斯经济、内部政治动态和安全态势的更广泛影响。通过这些信息,本文试图预测俄罗斯在北极的巨大经济和军事雄心是否会成功,并基于这一分析,梳理出有意义的地缘战略影响。
显示 2230 条中的 1101 到 1120 条结果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开幕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