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家的塑料税改革都是在消费层面上进行(比如对超市中的塑料袋征税),但税收也可以发生在制造业层面上(例如,对原始材料而非生产过程中的再生材料征税)。对塑料生产征税将带来积极影响。为解决塑料废物危机,印度应设计类似英国的税收制度,对现有的商品服务税制度进行补充。
从某种意义上说,称中国为“地球温室”有些言过其实。人均GDP在12000-16000美元阶段的国家每年的人均排放量为10.6吨。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14000美元,而人均排放量仅为9.3吨。在同一发展阶段,中国人均受污染的程度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尽管如此,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与该国GDP的快速增长依然让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分析表明,拟议的《世界环境公约》的附加值可能不像其支持者所主张的那样明显。本文还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采用这种文书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而阻碍今后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标准。
近期,来自50个国家的150名专家发布了一份重要报告,报告显示,全球自然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多达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这次的威胁是由人类造成的。因此,各国政府需要综合考虑所有部门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也是清洁能源发展的全球领导者。不幸的是,这种对绿色能源的支持还没有扩展到中国的海外能源基础设施开发项目上。
与欧盟其他政策领域相比,气候和能源政策更加透明且参与度高。总之,作为两个互补的政策,欧盟改革和气候行动不是单行道。气候行动可以帮助欧盟变强,但欧盟正在进行的改革进程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改善气候行动。
2019年4月15日,欧洲理事会授权欧盟委员会与美国展开贸易谈判。与现已失效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相比,新贸易谈判的授权范围有限。本文作者认为,忽略环境问题可能会对欧洲议会批准新的贸易协定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除了对欧洲国内议程进行彻底改革,欧盟还必须调整其外交战略,加强全球领导力,以应对气候变化。这涉及投资双边合作(欧盟-中国、欧盟-印度等)、将自由贸易协定与雄心勃勃的气候承诺联系起来等。欧盟还应利用七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等全球治理机构,加大控制能源消耗的力度,并停止对传统燃煤电厂的投资。
碳定价是减少温室气体污染的重要政策工具。斯坦福能源建模论坛对一系列经济范围内的碳价格政策的排放、能源和经济结果进行了预测。研究比较了协调的参考方案,这些方案不涉及新的政策。方案因使用碳定价政策的收入而异,包括对家庭退税,以及对资本和劳动力收入边际税率的中性赤字削减。
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年底拥有5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到2030年使这一数字增加到8000万辆以上。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 中国有可能成功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目标吗?2. 与继续使用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部署是否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变化将对全球政治产生影响,创造新的脆弱性和机遇。印度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印度利用气候政策获取影响力的方式。
中国在拉美的环保投资正在兴起。毫无疑问,中国的绿色投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该地区迫切需要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弥补中国对传统燃料的绝大部分资金和其所造成的持久环境破坏。太阳能和风能只占中国能源融资的不到7%。随着中国加大对环境友好型投资,拉美国家如果不想失去利益,就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2018年)的数据,2010年至2017年间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了70%,而陆上风电项目的安装成本在2010年至2016年间下降了19%。作者认为,各国应该尽早开发和部署低碳技术,脱碳战略应特别强调学习的好处。
丹麦、德国和意大利的经验证实,生物甲烷是一种独特的可再生燃料。与其他可再生能源进行严格的成本比较,容易忽略其在多功能性、可储存性和可调度性方面的优势。除发电外,生物甲烷被认为是使运输部门脱碳的合适选择。澄清沼气和生物甲烷对能源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长期作用,是确保完全政策一致性的先决条件。
《巴黎协定》承诺参与各方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该协议还承诺各方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被视为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技术能够大幅削减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符合《巴黎协定》的目标。
粉尘污染问题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至于检查空气粉尘浓度成为了公众的日常习惯。鉴于粉尘这类空气污染物会无视国界地扩散,因此单一国家治理此类污染的措施有限。这是各国之间应就此问题展开合作的原因。
长期的水规划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为水文条件似乎正在发生变化,许多地区的水需求与现有和容易开发的供应高度相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调政策制定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介绍了两个使用鲁棒决策的案例研究。
,如果世界要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那么到2020年的准备阶段是实现进展的关键时期。气候变化将影响人们今后几十年的经营方式。本文突出了其他人可以效仿的具体例子,这将使实现2摄氏度的转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亚洲不断发展的汽车化不仅会增加交通拥堵,还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这一挑战,亚洲国家应淘汰内燃机,转向推广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本文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以助力亚洲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这种转变。
非洲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作为其履行《巴黎协定》承诺的一部分。国家自主贡献为自下而上执行反映各国国家优先事项和能力的气候政策提供了机会,标志着国际气候行动在逻辑上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还使最脆弱的国家能够承诺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显示 2184 条中的 1721 到 174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