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该全面思考所使用的产品及其影响,而非仅是禁止不好的产品——人们必须投资替代品。作者提出了消费者、政府及企业打击塑料污染的方案,并表示需要推出更大规模的智能公共政策,量身定制回收基础设施,加强回收技术并制定新的商业模型。
本研究表明,为了实现2030年的气候目标,必须迅速减少德国全国范围内和北威州的煤炭发电。根据德国政府的气候保护计划,能源部门的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减少60%左右。分析还表明,德国逐步退出煤炭发电有利于全欧洲的脱碳和可再生能源的扩张。
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崛起不仅为太平洋岛国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机会,也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本着协同合作与对话精神实行强大而独立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机会。
澳大利亚应同中国就“一带一路”进行接触,以确保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填补基础设施差距,还可助力于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通过“一带一路”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或会让人更加确信“一带一路”将提高印太地区的环境成效。“一带一路”不仅会给印太地区带来更多的贸易和商机,利好中澳两国经济,且还将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
本文在之前的分析和谈判者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方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为《巴黎协定》实施指南的基本元素提供了总体愿景和实际建议。分析将有助于谈判者克服现存谈判障碍,以实现明确、可靠且具凝聚力的实施指南。
级联效应强化了尽快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人们正危险地接近气候“临界点”,这将极大地加速全球变暖。如果不迅速取得进展,人们适应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亚太地区的气候变化将影响一系列安全问题。解决方案是需要多边合作,这可能会创造一个更加多极化的区域。正如新的极端天气似乎逐月使政府措手不及,亚太地区越来越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安全方面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战略环境。好消息是,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的区域和国际层面正在取得进展。
税收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确实使其成为一个有吸引力且有效的绿色政策工具。然而,利用此政策工具的东盟国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考虑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煤炭税和碳税之间的矛盾。
鉴于中美拥有许多经济、安全、健康及其他利益,不管现阶段美国政治状况如何,美国与中国拥有加快向低碳技术转变的强烈合作动力。中美之间各级和各实体仍存在许多合作机制。
中国必须设法将非正式的回收行业整合到一个更高效的回收体系中,同时为非正式的废品行业工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本文总结了损害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民福祉的各种污染物及其来源,研究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如何使用产业污染排放系统(IPPS)来帮助确定当前及未来的污染风险,并就其未来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产业污染排放系统应用是将污染问题纳入大湄公河次区域战略规划主流的重要第一步。
虽然评论家担心“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REDD+)”行动的实施将损害土著人民的利益,但如果REDD+计划失败,将对国家减缓森林砍伐的运动造成影响,从而带来更大风险。
作者详细介绍了脱碳政策组合的三个部分:客车、商用车以及航空、铁路和海事问题。使运输部门的这三个领域减碳将对未来的石油需求产生深远影响。
英国已经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领导者,应该在以往记录的基础上,实施一个真正有效的碳定价体系,克服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的市场失灵现象。政策交流建议英国应该抓住机会,在碳定价方面进行创新,并采取独立的碳排放税。
将电子垃圾处理厂设立在距主要电子垃圾回收点250公里处并用技术将其升级,以回收贵金属和稀土等资源,将有利于解决印度未来的资源安全问题。
在初获成功的基础上,加州已制定了一个更具雄心的目标,即到2030年让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低40%。这需要政府继续减少发电厂的排放量,还必须扭转汽车和卡车排放增加的趋势。
基于一项探讨湄公河下游流域气候变化合作的早期研究,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区域机制。对欧洲、北美、非洲、中东、南亚和南美区域合作努力的评估肯定了早前对湄公河下游流域合作的研究。
正如所有重要的立法一样,任何气候提案都要通过逐步引入法案来推进。美国的市场选择法案重启了两党在国会对气候解决方案的探索。它不需要提出全部正确答案,但它对推进辩论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必须在伊拉克的冲突后重建过程中认真考虑水政策的政治影响,并应加强这一关键部门的技术努力。对流域范围内供应基础设施的保护可以作为该地区水合作的技术和政治切入点。
在亚洲的许多城市,保护自然和优化资源的现实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随着各国城市化和富裕程度的提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导致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直接结果就是废物的不断产生。
显示 2183 条中的 1841 到 186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