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供了关于蒙古公共部门管理的简明信息,以及截至2017年亚洲开发银行援助项目、挑战和计划的摘要,回顾了亚洲开发银行对蒙古投资组合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和蒙古互动的五个不同阶段。
美国和东盟数字外交反映了印太经济愿景的连续性,并为增长提供了机会。然而,必须采取补充措施,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保持高层接触,以充分发挥东盟数字经济的潜力。
在北极开发中,中俄日韩四国具备互补性优势。俄罗斯拥有地缘和资源优势,中国高寒带地区的工业制造能力也在亚马尔项目中得到了检验,日本和韩国则拥有丰富的资本优势,此外,韩国的造船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北极开发可以整合东北亚国家优势,利用综合优势,高效率开发北极,能源和航线开发依旧是北极开发的重要发力点。
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成本高昂,容易出现重大的测量错误。创新方法可以利用技术降低成本,并将信息交到政策制定者和农民手中。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对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保持不变,为3.8%,将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略微下调0.1个百分点,至3.5%,并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3.4%。尽管全球经济逐步放缓,但发达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仍然高企。因此,通胀压力将逐渐增加。
如今,各国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通过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来扩大贸易。政府、利益相关者和贸易系统在这些协议中有大量的投资。争端解决和执行机制对保护这一投资的价值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三个实用的建议,以帮助区域贸易协定获得更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预计到2020年,东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给该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其面临落后的风险。本文为东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专家 弗朗斯-保罗·范德博登博士在肯定“一带一路”贡献及潜能的同时,也提到每个国家情况不同,需要一一分析,此外传统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仍采取“等待和观望”的态度。“一带一路”如需扩大“朋友圈”,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关注投资项目质量及提升整体效果的透明度。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和发展赤字日益突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一带一路”倡议联通陆海,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陆海两分的地缘思维模式。
2018年,适逢中国与西班牙建交45周年。以此为契机,5月,中国外长出访西班牙,与时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从各个维度围绕提升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交换了意见,尤其是进一步夯实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关于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所达成的共识。实质上,无论是追溯历史渊源,还是着眼于现实禀赋,西班牙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领袖通过帮助本地企业向全球市场出口、促进都市地区作为外国投资目的地,以及培养创新和人才交流,重新调整传统经济战略,向全球机遇看齐。
随着有关“新兴市场传染”的说法愈演愈烈,热钱正准备在全球范围内退出,寻找“更安全”的市场。鉴于全球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新兴市场可能出现下跌。在这里,本文作者认为,如果这种群体心理疾病转化为“抛售印度股票”,那么实际上却是 “买入印度股票”的机会。
出口增长本身不仅仅是一个目的,而是购买更多商品和服务的一种手段,这些商品和服务将在英国消费。这种做法的一个运作渠道是财政刺激,或“出口红利”,这是出口增加对税收和政府支出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出口红利可能呈现的规模进行评估。
本报告基于公开的投资组合数据,概述了发展金融机构(DFI)的经济转型潜力。报告发现,DFI向经济转型部门提供资金存在一些风险和能力。最后,该报告提出了DFI可用于评估其投资转型潜力的13项指标。
政策进一步正常化,包括让政策利率回到正值,可能会对银行系统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它往往会提高净息差。鉴于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作用有限,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全球影响也应该保持有限,因为在此之前美国实现了货币政策正常化。
尽管美印对印太地区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但联合声明的基本事实让两国在努力促进繁荣、自由和公平的地区秩序方面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在对话之前,两国就俄罗斯和伊朗问题进行了诸多讨论,但最终这两个问题成为印美达成更广泛共识的脚注。
鉴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现有项目的特点,如果该行将在朝鲜开展发展投资项目,它或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支持用于研究和探索朝鲜的基础设施项目的“项目准备专项基金”;与其它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资助主权支持项目;建立“朝鲜基础设施发展基金”吸引国内外私人资本,并将其用于对朝投资。
意大利国债与德国国债之间的利差扩大直接为意大利公共财政带来额外负担,从而为纳税人带来负担。但它很快也会成为实体经济的负担,因为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上升可能会增加意大利企业的银行贷款成本,从而给经济带来通缩影响。
过去10年,美国生产率增长放缓,一些分析师预计未来几年增长率会依然保持低迷。生产率增长不仅是生活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重要决定因素,还影响财政前景。
欧洲央行的的工具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法规的限制,反应出多国的顾虑,但放弃分离原则应有助于保证未来更加有效、全面的货币政策设计方式。
显示 12666 条中的 8401 到 842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