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将太阳能组件生产成本降低42%至0.15美元/瓦后,美国和欧洲已无法与中国竞争。总部位于英国的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的一份新报告称,中国制造商相对于国际竞争对手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电动汽车消费热潮正加速中国能源转型。
有证据表明,中国一些大型能源国企的绿色转向正在帮助北京实现其向能源自给自足迈进的目标,同时扩大该国在清洁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
中国和欧洲都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头,它们在能源和气候政策上遵循不同的道路,但也面临类似的挑战,怀有共同的抱负。
安哥拉近日表示,将从明年1月1日起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一决定可能会为中国增加对安哥拉石油和其他行业的投资开辟道路。
中国-中亚管道是一个天然气管道网络,用于把中亚国家(主要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
本政策简报探讨了中欧在可再生氢领域合作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是燃料电池技术、电解槽制造、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贸易等领域。
中国这个亚洲巨人在核能领域取得的进展,可能将在这个十年内使其成为核电产能最大的市场。
中国宣布将在2027年前建成煤炭生产储备系统,以稳定价格和确保煤炭供应,到2030年力争形成3亿吨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本文通过生命周期评估和技术经济分析,探讨在中国煤化工行业现场部署绿色氢和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成本。
中国已经确立自己在海湾国家能源转型中重要合作伙伴地位。中国和中国企业与海湾国家在石油和石化领域建立了联系,并逐步向可再生能源领域高附加值投入转型,成为海湾国家在中东及其他地区规模最大太阳能和风能项目投资者。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海外电力项目中取得了重大进展。预计投资价值约2000亿美元,300多个项目装机容量128吉瓦,相当于澳大利亚2022年装机容量的1.3倍。
目前,有近200个“一带一路”倡议可再生能源项目投入运营。据估计,近四分之三“一带一路”倡议新建项目是可再生能源,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不到20%。这是积极的。
本文简要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能源领域的投资,以找出中国在海外投资时可能遵循的潜在趋势和举措。
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核电再度兴起,中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举措使其处于民用核技术的前沿。
本文探讨能源贫困这一复杂问题及其各个方面,包括能源获取和可负担性,还探讨了解决能源贫困,以及能源贫困与气候变化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的权衡。
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的近44%安装在中国,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达到惊人的106吉瓦。这几乎是该国2021年增量的两倍。中国平均每月增加9吉瓦或每天增加300兆瓦。
旨在实现气候目标的政策必须考虑到电网可靠性需求。能源转型需要规划和协调在向更清洁电网过渡期间维持可靠电网运行的发电资源类型,以及能够实现完全脱碳电力系统的特定资源类型。可靠电网运行需要资源充足性和运行可靠性。
全球金融危机或新冠疫情等带来的严重经济放缓如何影响绿色能源和“肮脏能源”的构成?经济衰退期间的创造性破坏会导致能源结构的持续绿色化吗?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
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的会谈中,近120个国家承诺在七年内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到目前的三倍。
显示 1818 条中的 161 到 180 条结果
“新红专”轮亮相海口
新华全媒+丨北京发出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
中老铁路加强养护迎暑运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