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现在一切都在中国制造,而欧盟和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正是起因于此。作者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国生产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但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世界过度依赖中国,即使是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产品(如药品和个人防护设备)也是如此。
不断变化的习惯和技术正迫使车企重新考虑其产品的销售、使用和拥有方式。虽然私家车永远不会过时,但随着汽车制造业从A到B新方式的出现,与“出行”(mobility)有关的未来业务将涉及更多领域。这或将创造巨大市场。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一个现实,即从现在起几十年后,它们可能会以“旧”的方式销售更少的汽车。
忽视缅甸局势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任由缅甸陷入混乱不仅会让该国民众遭殃,邻国也会受到威胁。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缅甸周边国家应采取更加果敢、更具建设性的办法。
今年缅甸的财政赤字将高达GDP的8.1%。政变后,民众抗议导致经济几乎完全停滞。所有这些是否会让军政府改变做法仍不得而知,但缅甸经济必然深受重创,最终受伤最重的还是缅甸民众,而不是军政府及其亲信。
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正在变成吸引世界各地资本的磁石。通过宣布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正在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绿洲——一个仍然有望令资本获利的地方。
拜登政府把金融制裁作为对付敌人的外交政策工具,利害攸关的是美元的主导地位以及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无懈可击的领导地位。近10年来美国使用制裁激增,制裁成为两党罕见的共识。
当谈到有关新冠肺炎的“疫苗护照”时,并非每个人都那么积极。一些专家认为,疫苗接种速度很快,以至于“疫苗护照”仅会短时间有效。公民自由主义者和安全研究人员担心,政府可能会滥用数据,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一些公共卫生人士认为,“疫苗护照”是否有医学作用尚待观察。
中国与欧盟之间的长期关系被纳入大国之间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竞争中。除了合作,欧盟行动者对双边关系的重新评估也加剧了竞争与对抗。合作领域包括中国参与欧盟内部连通性项目,特别是在运输和数字网络方面。本报告审查了这种合作并评估了其前景。
分析贸易自由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十分有必要。早期的经验结果表明,贸易对环境有利。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结果充其量是混合的,并且取决于许多因素。通过使用1987年至2016年印度企业的数据,本文研究了能源密集度与企业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
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正经历2015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多数专家认为,现阶段该地区冲突局势可能不会出现大规模升级情况,但今后一个时期,该地紧张形势难以缓解。
本文基于4个不同的数据集,分析了中国在德国的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这方面的潜在影响。
作者在可比较的框架中介绍了大数据领域不同数据源的应用领域和潜力,描述了大数据未来可能的潜力。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大数据将在许多应用领域中被使用,主要是对常规业务统计的补充。
疫情期间,欧洲因开放经济而受益匪浅,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了商品和服务。矛盾的是,欧洲一些政客认为对外国供应的依赖降低了自身经济的弹性,认为欧洲现在应该摆脱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本文认为,自给自足或经济开放程度较低是一个危险的政策方向。这将令欧洲的抵御力减弱,无力应对下一次紧急情况。
认识欧洲的不平等问题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不平等问题在欧洲的观念及其政治和社会实践。二是将不平等问题作为一个观察欧洲变化的视角,包括政治和政策变化。
在拜登任期内,中美地缘政治对抗可能呈现“休战”状态,主要原因与拜登政府在国内受到的政治压力有关。重视中国市场的信息技术和金融等领域的美国企业,以及民主党左翼人士都在对拜登政府施压,令其促进中美友好关系。另一方面,拜登或将重拾干预主义外交政策、令美俄关系持续恶化,这可能使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得到加强。
拜登政府表示没有准备好取消对进口自中国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与北京的贸易谈判持开放态度。俄专家认为,拜登政府此举是希望保留向中国经济施压的工具,但美国无法阻挡中国发展。
本文重点研究了地方政府在促进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将危机中突出的问题转变为可持续复苏和社会包容的机会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如何改善政策环境以及地方层面可用的金融工具范围。地方政府的挑战比国家层面的挑战要大,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通常有限,吸引私人投资者的难度也更大。
缅甸政变对东盟的中心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重要的是,如果缅甸军政府代表出席会议,美国总统拜登和他的政府可能会承受巨大的国内压力,从而避开东盟的各种峰会。如果长期的内部冲突使缅甸陷入失效状态,美国、印度等国就会通过“代理人”进行争斗,而难民则将蜂拥而至邻国避难,那就更糟了。
尽管中欧投资协定的目的是改善中欧关系,但随着欧盟试图在价值观与经济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欧盟批准该协议的过程最终将导致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并创造新的贸易壁垒。从这个角度来看,宣布中欧投资协定对中国而言是胜利还为时过早。
中美两国需要走到一起,为可持续、和平世界制定一个共同愿景。事实上,随着两国关系在许多领域恶化,转变两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这一挑战之大,足以超越所有其他分歧。除应对气候变化,两国另一个共同追求应该是太空探索。
显示 5603 条中的 3521 到 3540 条结果
走进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
新华全媒+丨从新能源汽车看中国与世界“链接”
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青岛开幕
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