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CPEC)对中巴两国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多方面影响。随着地区和全球动态的不断变化,这条走廊作为中巴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亦不断加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试点项目,对中巴关系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它的成功也将给“一带一路”的其它走廊带来积极影响。
特朗普政府最近针对中国各种技术和贸易政策发起的“301条款”调查可能会是让这种贸易战降级的重要的第一步。然而,若想达成一份持久的解决方案,中国应该去世界贸易组织(WTO)挑战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歧视性待遇。
2017年夏末,美国决策者见证中国2016年在美投资逾500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又投资170亿美元。中国扩大投资给美国带来经济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或保留就业岗位。美国长期以来的立场是欢迎外国投资。这是正确的,不应改变,但非经济因素也需要权衡。
中国在九月初对加密货币发起严厉的打击,以防范金融风险并加强对新型金融产品的监管力度。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新技术的潜在益处正在被挖掘,而首次代币发行(ICO)可能会对有风险的新产品与服务的融资构成挑战。它们也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相互联系,从而为中国投资海外市场提供一条途径。
“去杠杆化”在中国正成为新的流行词。领导层显然想缩减庞大的债务规模,但未必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换句话说,缩减债务将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问题是,中国领导层最近促使经济去杠杆化的努力是否凑效?中国经济中的信贷仍在快速积累,债务持续攀升。虽然使用杠杆的速度在放缓,但似乎并不足以阻止中国过度依赖信贷。
随着全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欧盟和中国寻找深化双边经济合作的方式已经变得分外重要。作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欧盟和中国共同承担着建立基于规则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以及其他多边合作形式的责任,特别是在打击气候变化领域。本文陈述了欧洲和中国智库应对到2025年欧盟和中国经济关系前景研究项目的主要结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中心发表Indra Stra Global总编Amrita Jash的文章表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与之相等的反作用力。这一逻辑在国际关系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也有迹可循,比如分析印度和日本的“亚非增长走廊”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8月11日,在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加尔各答分会举办的互动活动上,(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项目咨询负责人Daniel Twining博士指出,华盛顿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或同中国日趋增长的扩张主义趋势有关。如果美国要提出替代方案,需使其更为公平、透明。由于需要详细的研究和观察,方案出台仍需一段时间。
中国的“熊猫外交”已经成为该国提升国际形象的主要助推力之一。中国积极通过这一方式缓解双边关系中的紧张局势,减轻合作伙伴对中国行动的担忧,突出熊猫赠与国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熊猫外交”是中国外交政策中使用的软工具战略的一部分,无疑是实现双边关系中长期政治和经济目标的一种姿态。
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洲和非洲大会上诞生了跨越大洲的团结项目——南南合作(SSC)。如今,南南合作精神是否正悄然生变?虽然南部国家持续展示出针对西方国家的团结性,但是这一高度多样化的组织内部冲突明显上升。
作者认为,美国企业不应与中国竞争对手争夺影响力,而应专注于自身优势,更巧妙地利用美国在无人占领或鲜有人占领领域的竞争优势。
8月18日,中国宣布新规定,旨在削减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以遏制资本外逃,降低金融杠杆。这些控制措施不鼓励投资富裕国家的外围部门,而鼓励投资大宗商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过,这些规定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政府将承担更大的融资负担。
本文从安全角度检视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分为以下三部分:1、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本质,中国发起该倡议的驱动因素,以及其如何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相关联。2、评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隐患是什么及欧亚大陆两个选定地区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3、基于调查结果,本报告向欧盟提供了接下来该怎么做的政策建议。
班农的离职不会致特朗普现今对华日益强硬的外交政策立场出现重大逆转。相反,中国怀疑论者在特朗普政府中的增多意味着美国或将继续在贸易和安全方面追求更为强硬的对华路线。
2017年6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同印度总理莫迪在阿斯塔纳会面,会面成果堪称两国关系的一里程碑,中印认识到在多极世界和全球不稳定时期中,中印关系是一稳定因素,差异不应该变为争端。因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热切希望与印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政治领导人和专家夸大了中国南海政策带来的危险。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在确保南海贸易路线保持开放方面有很深的经济利益,而且中国无意与地区强国发生军事冲突。虽然中国的南海政策与基于规则的自由世界秩序的一些规范和制度不一致,但中国并不寻求破坏该秩序,仍支持国际体系的关键元素。
数额空前的中国资金正涌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的全球连通愿景,这些投资将面临包含着广泛威胁的严酷考验。中国企业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由经济危机、冲突、内乱、国有化和货币贬值等混合因素带来的有较高失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南亚“一带一路”的未来前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印关系的发展;二是印度的区域互联互通工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一带一路”。南亚独特的地缘政治架构,使得只有中印携手才可能推动南亚的共同发展。但是印度主流的看法是,“一带一路”具有地缘政治内涵,印度不能放任中国“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这就造成南亚其他小国面临艰难选择。
中国宣布将限制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房地产、酒店、娱乐和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通知批评了中国企业“非理性的”投资趋势,同时表明支持自然资源投资和沿“一带一路”走廊的投资。此举旨在管控中国整体的资本净流出,以及资本流出的构成(即涉及的领域和国家),后者是这则通知的新意所在。
经历多年的信贷超快增长,中国领导层现在高度重视降低金融风险。自2016年底以来,中央层面对此问题频频关注,已带来大量政策变化。伴随着这些进展,中国信贷扩张在最近几个季度大幅放缓。传统观点认为,财务紧缩和最近企业利润回升无力会减缓经济增长。作为回应,政府将不会控制预算赤字,推动适当的结构性改革。
显示 8236 条中的 7301 到 732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