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有望促进欧亚大陆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在此过程中,中国和欧盟都可以在新市场和能源安全等方面受益。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专家Alessia Amighini撰文指出,“一带一路”将对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欧盟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欧盟是“一带一路”陆路和海上航线网络的最终目的地。她建议欧洲应把该倡议视为一个更广泛的愿景,而不只是简单的物理和数字连通性的改进。
在今年五月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承诺向柬埔寨拨款2.4亿美元,两国还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签署了13项协议,内容涵盖包括基础设施开发、产能、贸易、金融、海事合作和旅游。柬埔寨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作一种推动该国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一体化和连通性的催化剂。
近期,一家香港报纸称,数千名大陆居民正移民马来西亚。这篇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据报道,仅在2016年,就有一千多名大陆居民通过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MM2H)”计划移民该国。2002年到2016年间,共有31732份通过该计划的移民申请得到允许,其中有7967份申请来自中国。这意味着,计划实施开始,就有25%的移民来自中国。
本周,美国将举办首次美中全面经济对话。该对话将成为美国和中国解决贸易与投资问题的首要论坛。本周的会议可能就应对贸易与投资障碍的为期一年的行动计划达成共识。不过,新行动计划可能是概括性的,更多的侧重于原则和共同的承诺,而不是具体的措施或成果。
中国对外投资追踪数据显示, 2014至2016年间,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赢得1350亿美元建设项目并投资860亿美元。这些数额值得注意,但“一带一路”面临着很多局限性。中国公司主要担当“一带一路”承包商。建设合同的临时性质限制了中国可从“一带一路”获得的地缘政治利益。
中印两国发展上的成功仅有表面的相似。中印两国政体不同,经济制度亦不相同。中国近三十年来的GDP持续增长率超8%,这是印度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印度也没有像中国一般以出口为导向。在发展轨迹方面,中国大致遵循了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经典模式”:从第一产业转向制造业,再转向服务业。
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网络安全,美国和中国可以而且应该采取将有效的统计方法与最佳商业行为结合的政策,同时把对促进增长的合法贸易与投资的破坏降至最低程度。另外,可以而且应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和资源纠正保护主义。
虽然外汇储备已企稳且截至5月末官方对外投资下降,但打破记录的收购案意味着2017年很可能见证对外投资额超过2016年。迄今对2017年最好的描述不是投资下滑,而是国企在支出和政策方面重新成为主角,而在2016年私营部门的重要性与国企不相上下。
本文探讨了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可从巴尔干半岛和黑海区域获得的利益。在巴尔干半岛和黑海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占据同样的分量。黑海区域的陆路可为中国提供通往欧洲的交通走廊,避免通过俄罗斯或美国控制的区域。降低对易受他国左右的贸易路线的依赖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本文研究了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BRI)给欧盟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作者写道,当欧盟旨在深化一体化(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之时,“有必要在中国背景下,尤其根据中国BRI的基础设施项目,理解那些目标”。作者解释称,BRI可以为促进地缘政治联合(尤其在中亚创造安全环境方面)提供激励。
关于建立投资便利化常规框架的可行性讨论是重要的,因为调动发展的资源需要外国直接投资流。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关于投资便利性的辩论已经呈现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日程规划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投资便利性实际意味着什么。本文作者权衡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多种方法。
中国正在力图强化其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全球竞争力。作者认为,中国寻求在2050年前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全球引领者的宏大愿景似乎伸手可及。中国在科研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方面已经超过了欧盟,发表的科技出版物数量与美国持平,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博士生超过了美国。
2017年5月30日,肯尼亚蒙巴萨岛-内罗毕标准轨距铁路正式开通。此前,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于2016年10月5日开始运行。确实,东非可能会庆祝其新铁路及伴随而来的商业机遇,同时,中国也是大赢家。两条铁路是全产业链出口的实例。
“一带一路”倡议有望促进欧亚大陆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在此过程中,中国和欧盟都可以在新市场和能源安全方面受益。因此,欧洲应把该倡议视为一个更广泛的愿景,而不只是物理和数字连通性的简单改进。为此,作者给欧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尤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目前是欧亚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在中国与中亚,以及中亚与欧洲之间。因此,“一带一路”计划象征着一种历史形态:中国与中亚之间利益日益趋同。与此同时,能源供应的战略重要性和该地区稳定的政局为中俄在欧亚大陆开展合作创造了政治条件。
“一带一路”增强了中国在欧洲邻国及中东和北非等符合欧洲利益的重要地区的影响力。因此,该倡议也应成为欧盟-中国在第三市场(包括中亚、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合作的平台。中国也可以利用欧洲国家有关这些地区的知识和经验。
自2013年中国与白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两国在军事和工业领域的合作有所加强,这是白俄罗斯同中国关系得到拉近的实质性体现,也意味着明斯克与莫斯科和布鲁塞尔间的复杂关系将被进一步制衡。但在其中国合作伙伴眼中,白俄罗斯同中东欧其它国家相比,似乎只有有限的吸引力。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中东有时被称为“一带”和“一路”交汇处。即便在 “一带一路”相关机遇被充分发掘之前,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在中东的存在已是事实,从安全政策角度看,这已是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除石油进口情况,中国对贸易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中国融入全球经济。这是中国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如果该倡议的所有目标都变为现实,则将显著的影响中国和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欧洲及全球合作伙伴提出的一项开放性建议,以便打造一个多样化合作平台。
中国仍是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中期内,中国投资该地区产生的影响应会进一步促进贸易和能源合作,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会加强中亚今后作为连通区域的发展。此外,经济增长和贸易合作可促进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理念也得到中亚各国的认可。
显示 8236 条中的 7341 到 736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