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就“一带一路”倡议所采取的行动非常有限,瑞典本可以也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如果瑞典不想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参与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就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指引参与到该倡议中来。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就美国国家安全是否受到人为提高的全球钢铁和铝供应的威胁发起两项独立调查。他把钢铁和铝全球供应增加归因于中国生产过剩。
中国已组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EIDCO)用以发展全球电网,这将使中国能够掌控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的下游部分。利用“一带一路”的运输优势,中国有可能在30年内掌控全球大多数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输送。
美国曾警告其欧洲同盟,虽然亚投行的设计宗旨是作为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政治中立性机构,但是最终可能成为服务于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的机构。德国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同时德国也看到了欧洲参与将该行塑造成真正的国际性金融机构的机会。
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有分析师认为,中国或将建造6艘航母,从而同美国的航母规模相匹敌。中国的航母计划也象征了亚太地区的权力转移。
中国经济和客户需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银行必须主动“重塑”资产负债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呈现L型增长,经济活力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和出口转为消费升级和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银行客户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政策研究中心的荣誉高级研究员桑贾亚·巴鲁博士指出,在印度,人们可将“一带一路”倡议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经济举措,就和过去的经济举措一样,但同过去不同的是,“一带一路”似乎更多地受到中国经济需求的驱动。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意义最终将胜过该倡议的地缘政治。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中,欧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智库指出,基于沿线国家潜在的政治风险,欧洲国家最初低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随着亚投行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一带一路”的立场虽有所转变,但实质性投资合作项目还有待加强。
对于所有参与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而言,“一带一路”有一个“空白页”条款,或是中国在考虑到各国利益的情况下与这些国家合作的保证。这种灵活性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率先塑造中国在地区的活动提供了机会。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的国家应接受“一带一路”的总体概念,先获得谈判资格,以确保本国利益。
虽然自特朗普总统当选以来整体游客数量下降,但中国游客兴趣依然高涨。最近对11个国家的潜在游客调查发现,在当前政治气候下,中国游客去美国旅游的可能性最大。
虽然欧洲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大经济走廊的最终目的地,但是中国还是隔了一段时间才认可与欧盟进行互动的必要性。中国最初的勉强主要体现在欧盟机构层面寻求可以合作的具体项目上,以及不急于接受欧盟在制定中国与单个欧盟国家互动规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欧亚大陆上,存在着三大一体化项目:欧盟、欧亚经济联盟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欧洲和欧亚大陆存在各方可以共同追求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欧洲人应该努力从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发现共同点,这会优于坐视当前的秩序被更加不利于欧盟价值和利益的秩序所取代。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在测定空气污染方面十分重要。然而,人们对道路宽度与长度所起的作用知之甚少。本文通过使用中国城市级别的数据估算了公路基础设施对PM10的影响,以弥补上述认知差距。当道路密度指数分解为道路宽度和道路长度分量时,作者发现道路宽度有助于减少PM10,而道路长度则与PM10呈正相关。
卞永祖说:“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与李克强总理通电话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目前美国正在加强新孤立主义,和墨西哥等邻国之间的关系也较紧张。因此加拿大更倾向于寻找其它的贸易伙伴。中国去年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此前一直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而且,中加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同中国加强经贸合作是顺理成章的。
无论是否属于修正主义,非传统捐助国似乎提倡范围更广、综合性更高的援助模式。这既不会将援助与投资和贸易绝对分开,也不会排斥非政府行为主体,特别是私有行业的参与。这可能有助于将援助彻底融入南南合作的更广泛领域。
本文聚焦新国际机构建设,特别提到:中国如何用新的国际机构推动自身利益?文章还探讨了中国是否会建立一系列的“反霸权”机构,从而成功挑战——反对和削弱——-美国主导的全球和区域机构以及其维持的秩序。
波兰对丝路倡议持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能够与波兰政府的发展战略产生联合效应,是扩大波兰对华出口、吸引中国投资、加快波兰再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波兰的目标是成为丝路的一个中心点,至少在中欧地区成为中心。这种积极的姿态在丝路框架下举办的多次双边会议和签署的备忘录中均得到了明显地体现。
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两个主要元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连接点。虽然荷兰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研究人员对丝路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荷兰人对“一带一路”的整体态度仍保持谨慎。
尽管丹麦商界和政府行为主体近期已开始探索中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潜力,但丹麦对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和开发倡议的参与至今仍局限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框架内。虽然丹麦媒体曾做过一些批评性报道,丹麦议会内部也有反对的声音,但丹麦政府总体上对亚投行持积极、务实的态度。
显示 8236 条中的 7381 到 7400 条结果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