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1世纪的起点是2001年9 月11日的恐怖袭击。这些天,人们正在悼念“9·11”事件20周年。对纽约双子塔的袭击清楚地表明,现代文明是多么脆弱。
“美国回来了”。自就职以来,拜登不止一次向国际社会宣告美国已准备好重新领导世界。拜登政府践行“多边主义”的决心不可谓不坚定,行动不可谓不迅速。重返《巴黎协定》、重回世卫组织、谋求人权理事会席位、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召开领导人气候峰会……但美国真的回来了吗?回来的又是什么样的美国?
数据已成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将“重塑人们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为了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参与者,各国需要解决使用依赖大量数据数字服务的环境成本,并推动绿色解决方案,作为国际数字参与战略的一部分。对于欧盟外交政策来说,这意味着将“绿色数字外交”作为优先事项之一。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推动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AC-CSP)。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表示,希望中国与东盟在今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本文认为,东盟必须仔细考虑与中国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后果。
伊朗对塔利班的政策以及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而得到改善的双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政治。美国退出该地区是伊朗地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是美国在该地区影响力减弱的象征,因此在德黑兰被视为积极的事态发展。
喀布尔的沦陷将对中亚和更广泛的欧亚大陆产生深远影响——既带来风险,也带来机遇。与塔利班接管阿富汗相关的风险可被视为检验和推进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机会。
俄罗斯对阿富汗的战略将综合外交和威慑。这一战略将使俄罗斯能够与塔利班保持友好关系,同时缓解其中亚伙伴的合理安全担忧。
尽管德国和法国对土耳其的担忧大致相同,但他们在如何最好地应对安卡拉的问题上意见不同,这影响了欧盟应对挑战的能力。
在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将不得不承担新的责任。后默克尔时代柏林领导层面临的关键挑战,将是说服德国人相信,欧洲和外交政策的转变既符合欧洲的利益,也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
阿富汗的东部邻国巴基斯坦仍然是最关键的参与者。塔利班接管阿富汗确实符合巴基斯坦的一些战略利益。从巴基斯坦的角度来看,过去20年,阿富汗一直由允许印度战略性地将自己嵌入该国的政府统治。对巴基斯坦越来越怀有敌意的阿富汗政府的垮台可能会削弱印度的结构性存在。
华盛顿应加强其在印太地区的威慑可信度。美国现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那些留在阿富汗的人走出去,减轻塔利班接管阿富汗对美国印太地区利益的影响。
近年来,在美日等国推动下,“印太”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时髦概念。印太概念的“新”在于将传统的亚太地理范畴延伸至印度洋,但“新概念”表象却无法掩盖其“旧思维”内核,“印太合作”已成为美日等国操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新工具。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外交政策问题频出。曾担任过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和8年副总统的拜登,被认为是外交事务老手,美国现任国会议员更是没有比他访问中国次数更多的了。拜登担任总统初期信誓旦旦地表示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回来了”。
上任8个月以来,拜登外交的真正价值正在遭受国际社会的考问。如果拜登仍然自视有能力领导自由世界,首先应当从根本上重新评估自己的外交政策重心。
从中亚国家的角度来看,阿富汗进一步动荡的可能性被视为重大的区域跨国威胁。这将使这些国家更容易受到俄罗斯等国的影响。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已经被俄罗斯、中国和土耳其等国视为美国和欧洲国家缺乏信誉的一个例子。这种情况将限制中亚国家与美国和欧盟未来合作的前景。
美国与乌克兰关系的未来将建立在乌克兰改革进程这一漫长而艰难的基础上。泽伦斯基的前进道路充满挑战,但一场维护公共机构诚信和追究腐败行为者责任的有力运动,将使他能够获得美国和欧洲的援助,以及与欧洲大西洋机构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无论阿富汗局势如何发展,北京在中亚与南亚的影响力已显著增强,并将继续扩大。
虽然美国在阿富汗遭遇挫折,但它还掌握着美元。随着西方国家政府竞相撤离本国公民和容易受到伤害的阿富汗人,进入美国金融体系的途径已经成为对塔利班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从许多方面看,美元霸主地位是一种历史反常现象。
2021年6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加了加拿大-欧盟峰会和北约峰会。两次会议都是在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的头几个月举行的,并宣布了在面对来自中国和俄罗斯日益增长的影响时联合西方伙伴的计划。与加拿大一样,其欧洲和北美合作伙伴面临的挑战也是大流行病,大流行病严重冲击了加拿大(其经济正在摆脱衰退)并减缓了全球经济发展。
新兴和颠覆性技术通常被认为具有彻底改变政府结构、经济、军事和整个社会的潜力。俄罗斯领导层也认同这一观点。克里姆林宫认为,创新能力是大国能力的体现,有助于实现战略竞争目标。
显示 5193 条中的 841 到 860 条结果
新华全媒+|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幕
哈萨克斯坦“粉湖”湖区再度开放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官产学研交流活动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