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班列上的青春交响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陈麓伊 2025-11-17 19:54:47

在中欧班列这条繁忙的国际物流大动脉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望者。他们忙碌在万里铁道线的关键节点,用青春、汗水与智慧,确保着通道的畅通与高效。

“甲”字号班组的精准调度

在福建漳平,中欧班列与海铁联运货场一片繁忙。每日约有2000辆车在这里的小能力驼峰编组场站重新编组成列,开往欧洲及东南亚,昼夜不息。

6b8f3b25080c4eea8bdc7a3b006df7f9.jpeg

甲调机车班组职工在工作中。(贾瑞琛 摄)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由一群90后、00后青年小伙组成的“甲”字号班组坚守在岗,保障着节日期间货运畅通。

甲调机车即调车机车,专用于列车编组转线等作业,需频繁启停,工作强度大。司机林科城说:“我们甲字调车班组白班作业量会到100钩左右,夜班会有180钩或200钩左右,平均每钩时长5到20分钟。”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夜晚,他们几乎每分钟都在与时间和精度赛跑。

每年1.1万次推峰作业,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意志。一方面要确保车钩“轻”“准”对位,以便降低货物损坏概率;一方面要应对以时速两公里的速度进行长时间作业所带来的挑战——这种近乎步行的速度,对专注力是极大的消耗。副司机朱敬业道出了他们的“提神秘籍”:“我们有时候会犯困,就采取一些办法来保持清醒,比如用冷水洗一洗脸,或者站立作业。”

正是这群年轻人的坚守,让这里的日到发列车从曾经的20列增长至50列。他们用每一次精准的挂钩作业,为奔流不息的“钢铁丝路”注入了青春活力。

霍尔果斯夜未眠

2024年春节,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正迎来零下10摄氏度的寒冬与鹅毛大雪。凌晨3点,28岁的调车指导库尔肯·马乌列提在完成40多项安全检查后,开始了风雪夜的“挑战”。

26173fa66f604eab82d8498775f4be7b.jpeg

库尔肯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工作。拍摄于2024年1月16日,新华社照片。

霍尔果斯,这个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中欧班列的重要口岸。库尔肯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霍尔果斯站唯一的“95后”调车指导,他工作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超过了140个足球场。因为和中亚国家的铁路轨距不同,这片广阔的区域错综分布着41条不同轨距的线路。

未来6个小时,库尔肯必须保持高度清醒,完成10列中欧班列、数百个车厢的编组工作。“调车就是按照调度指挥,把不同车厢按照要求重新进行排列。这是个力气活,平日里翻上爬下风吹日晒,身上还总是脏兮兮。”这位大学生出身的青年坦言,起初很不习惯,但时间久了,责任感和成就感战胜了一切。

他亲眼见证了霍尔果斯的飞速发展。自2016年3月开出首趟中欧班列以来,霍尔果斯口岸目前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已累计突破5万列。“忙点好,收入也会增加,再说自己还年轻,不忙怎么会有未来。”库尔肯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年轻一代的奋斗观。

清晨8点32分,库尔肯完成最后一列班列的编组。伴随汽笛长鸣,班列缓缓驶出,调度图上已是“满员”状态。风雪中,这位95后与他的同事们,正守护着这条日益繁忙的“财富通道”。

哈萨克斯坦小伙的出海梦

中欧班列如火如荼的发展也牵动着共建国家年轻人的心弦。在连云港,哈萨克斯坦小伙别杰罗夫·阿金汉正为实现家乡商品出海而忙碌。

45ec32678864488bb4136ab9d3f1206b.jpeg

阿金汉展示从哈萨克斯坦过境连云港、运至东南亚的小麦样品。拍摄于2024年7月25日,新华社照片。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2014年,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落地连云港,让哈萨克斯坦从此也拥有了“海洋的脉搏”。阿金汉如今是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东来西往货物的协调。说起从哈萨克斯坦运至连云港的小麦、铁合金等货品,他如数家珍。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内陆国,连云港为我们提供了出海的机会,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大海也是在连云港。”阿金汉动情地说,“哈萨克斯坦的朋友们对我能在这样一个沿海城市工作感到好奇和羡慕,常说要来找我,让我带他们体验中国的美食和风景。”他和其他近十位外方同事一样,是更快传递物流信息、提高效率的关键一环。

十多年来,中欧班列在连云港和中亚地区之间往返穿梭,联通两地贸易的同时,也串联起两地命运共同体。

在他与中哈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拥有22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和3.8公里铁路专用线的合作基地,已成为中亚国家过境运输、仓储物流、往来贸易的重要平台。“未来,我希望继续在物流领域深耕,尤其是推动中哈班列的高效运营,让这条‘钢铁丝路’更加畅通。”阿金汉说。

从漳平调车场青年对抗困意的冷水,到霍尔果斯库尔肯踏过的深雪,再到连云港阿金汉眺望的碧海,不同的地理坐标,同样的青春身影,共同编织起中欧班列安全高效运行的保障网。

他们是中欧班列无数一线工作者的缩影,是“钢铁丝路”上最坚实的基石。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叙事,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生动实践的微观映照。正是这群守望者的接力与坚守,让“月行千列”成为常态,让“驼队经过的地方”再次成为积累财富、传递友谊的繁荣通途。(韩晓宁 参与调研:陈旺、赵戈、李博、朱程)

相关推荐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舌尖上的班列

“以前是‘长安的荔枝’难运,现在中亚面粉7天就能到西安,这是中欧班列创造的奇迹。”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东萌说。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万里之外,“隔日达”!

成都国际铁路港是中欧班列(成渝)的始发地之一,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坐落在这里的核心区域,馆内由中欧班列运输而来的欧洲特色商品琳琅满目。

光轨纪·中欧班列故事 | “箱”当靠谱

从0到11万列——中欧班列不仅开行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运行线路也越织越密,运输效率持续提升,所承运的货物品类更是日益丰富,如今已覆盖53个大类、5万多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