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车通过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出口货物查验场卡口。拍摄于2025年7月16日,新华社照片。
大概不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窘境:在机场安检口,被要求打开那个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合上的行李箱。为了取出箱底一瓶超规液体,原本整齐摆放的物品散落一片,而登机广播已然响起……
那么,如果20英寸的行李箱变成了20英尺的集装箱,在海关查验环节,需要从拼箱货柜深处掏出一票问题货物,此前所有的精心配载与堆叠都将被推翻,整箱货物被迫滞留……
这或许是很多外贸企业曾经挥之不去的“箱”愁。然而近年来,改变正悄然发生。
2022年,西安综合保税区口岸作业区内的中欧班列(西安)集拼中心获西安海关批复,成为铁路运输类出口集拼监管作业场所。
2023年,“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在义乌铁路口岸二期集拼仓库落地试点。

义乌海关关员在监管“先查验后装运”货物。杭州海关供图。
这意味着,拼箱出口的货物迎来了故事的另一种走向。拼箱散货在装箱前就能够提前进入海关检查流程——“放行”货物畅通无阻地进入组柜流程、按期发运,“查验”货物则被引导至特定区域、接受海关关员的单独检查,两道流程并联作业、互不干扰。
这一创新模式精准切中了传统通关流程中“一票查验,整箱滞留”的效率瓶颈,用监管前置的精准改革,为中欧班列降本增效按下了加速键。
2024年底,海关总署在其发布的第167号公告中,进一步推广了“先查验后装运”模式。该模式将在上海、西安等12个直属海关先行试点,适用于出口拼箱货物。其核心是允许跨境电商出口的散货先行进入海关监管区接受查验,随后再根据实际订单需求拼箱。这一流程的优化旨在实现灵活组货、高效流转。
顶层设计的生命力常常来源于基层实践。各地结合本地特点,纷纷落子布局,推出各具特色的创新举措。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2025年2月,来自广东惠州的显示器与成都本地的一批电子产品,先后抵达成都铁路口岸“先查验后装运”集拼仓。没有焦灼的等待,也无需复杂的协调,在口岸智能理货、通关服务的支持下,两批“素未谋面”的货物如同经过精密编程,在进入仓库后不到半小时便完成拼箱,当天便被转运到成都中心站,准备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欧洲。对企业来说,新的监管模式不仅缓解了以往“人等货、货等箱”的不确定性,更为企业带来了拼装选择更多样、操作费用更低廉、单箱装运更高效等多重实惠。

义乌海关关员正在监控进口集装箱吊装进场。拍摄于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照片。
2025年8月,在长沙中南国际陆港集拼中心,一批准备发往俄罗斯的货物整齐停放,静待着属于自己的中欧班列之旅。此时,这批货物的货运代理公司负责人终于不再忧虑——几天前,紧迫的交付期限还让他彻夜难眠。在星沙海关的指导下,按照海关新推出的“安检前置+一站式查验+区港联动”新型监管服务模式,这批货物的申报安检与查验环节都被前移至集拼中心完成。在这里,货物经过查验后装箱,无缝转运至铁路装车,最终比原计划提前一周安全抵达目的地。
如今,在西安铁路口岸出口集拼中心,“先查验、后装箱”模式的推行使得整体通关时间缩短了2至3天。此外,西安综合保税区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联合作业区探索落地“区港一体化”机制,通过“安检前置、区港联动、抵港直装”的组合拳,让货物无需先入区暂存再转运,货物出区时间从以前的2天左右压缩至2小时内,出口通关时间缩短到48分钟,企业每年的物流成本能够节省约3000万元。
通关之畅,正转化为发展的势能。“先查验后装运”的推行,其意义远超一项孤立的便利措施,它实现了从流程优化到模式创新的关键一跃。从此,萦绕多年的“箱”愁,便如晨雾般悄然消散。而中欧班列这条横贯东西的钢铁脉络,也因此愈发强健与绵长,不仅输送着商品,更传递着效率、协同与开放的律动。(于慧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