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春节、写福字、剪窗花……18日,近30名来自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非洲青年在吉布提非洲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日前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上,曾在去年“惊艳全球”的三星堆考古照片《一眼三千年》再次成为焦点。
中国驻巴西使馆13日在巴西利亚的普利尼奥马科斯剧院举办“中国旋律”国庆音乐会,巴西政府、国会、工商界、学界代表和一些国家驻巴使节、华侨华人等近500人出席。
《中国潍坊风筝展》和《美好福建图片展》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富含中国元素的展览进一步推动了中瑞两国文化交流。
比尔·波特至今已出版近30本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译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西方人爱上中国文化。
韩国人吴知炫2020年来到广州工作生活。他说,自己喜欢中国文化和美食,喜欢汉字、喜欢读《三国演义》。吴知炫希望体验地道的广州生活,把在中国生活的乐趣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位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博物馆收藏了数千件中国文物,被认为是西方最好的中国艺术收藏之一。多年来,博物馆在帮助当地民众拓展视野,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蔡宗齐说,帮助生活在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系统下的人们相互沟通,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正是文化人需要出力的地方。让西方人听懂读懂诗歌里的中国情怀,向全世界分享中国文化,是他的毕生追求。
“长城我一定要去。我看不见,但是能感受到。我要用手抚摸那些宏伟的砖石。”1981年12月,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在家中接待来访的中国外交官黄志良时如是说。
对于北京的街巷胡同,他几乎像老北京人一样熟悉。中国的城市乡村,他可能比不少中国人都去得多。他原本只打算来中国旅游一下,拍几张照片。没想到,这一拍就是17年。至今他还觉得,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没拍够。
由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和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第三届“匈牙利月饼制作坊”27日在布达佩斯进行。来自匈牙利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和旅匈华人约5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国影像节”展映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日前在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在“地中海的心脏”马耳他,科斯皮夸市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近日收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复信。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大新闻,更是一份巨大的惊喜。
“中国影像节”展映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9日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为庆祝中荷建交50周年,“魅力北京”文化交流活动8日在荷兰2022海上童子军夏令营中国长城营地拉开帷幕,吸引众多11岁至16岁的青少年参加,感受精彩的中国文化。
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卡萨巴列区,有一所“中国学校”。在这里,学生们除了学习当地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不少学生都能说简单的中文日常用语。
“中国热”和“中文热”近年在阿拉伯国家不断升温,在年轻人中热度尤高。不少阿拉伯国家青年主动以自己的专长向自己国家的民众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爱丁堡艺术节嘉年华活动17日在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中心举行,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名演员带来各具特色的表演,300多名华侨华人组成当日最大方阵,献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演出,获得观众热烈掌声。
中华文化艺术在海外有着很多“知音人”。而如今,中国年轻人不仅能与外国朋友面对面交流,还能通过海内外社交媒体更广泛地“链接”受众,把自己所理解并深爱的“国风”传递给世界。
1985年,时年19岁的魏华德和父亲一起从澳大利亚前往中国,第一次踏上走长征路的旅程。2011年,当年45岁的魏华德对中国已有更深了解,为探访中国发展变化而再走长征路。不久前,56岁的魏华德告诉记者,他现在就像是第三次走上“长征路”,愿用一生去探索中国。
显示 325 条中的 121 到 140 条结果
上海举行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专线”发车仪式
第47届东盟峰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开幕
“洋中医”中国求学记
2025赤水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