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院最近通过的《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发出一个重要信息:即使在严重分裂的华盛顿,挑战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技超级大国的努力也越来越成为两党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者回顾了过去5年(一直到2020年年中)兰德公司围绕中美关系的相关主题研究。作者讨论了与竞争有关的各种问题,包括中国的战略目标和优先事项,中国试图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行动如何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可以采取哪些额外措施来进一步保护美国的利益。
本报告的作者着眼于中美竞争的国际和国防层面,力图在以下三方面做出贡献。首先,他们打算将这份报告作为一种规划工具,提出可以让中国在竞争中胜过美国的国际和国防战略。其次,他们试图教育读者了解中国的战略和政策进程。第三,作者寻求鼓励更多关于竞争性质和风险的公开辩论。
中美对抗有多不可逆转?它能走多远?美国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它的策略是什么?如此积极地过渡到冷战框架的原因是什么?中方对此有何看法,有何战略?北京如何应对华盛顿的攻击?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拜登提出规模为6万亿美元的预算方案,计划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支出。但拜登国内复兴的雄心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国内项目。在他追求“中产阶级外交政策”的过程中,他将经济政策与国家安全融为一体。
美国鹰派人士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中国经济和技术崛起及地缘政治力量。如果再加上拜登的国内政策要务可能需要“中国威胁”这一借口,那么结果可能是对抗的加剧。但全球竞争的结果最终仍取决于中美内部:谁能更好地确保其政治和社会稳定、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和技术体系,并最大程度地获得公民对政治体系的支持,谁就能胜出。
美国可能需要一个竞争对手来澄清其目标并振兴其在世界舞台上停滞不前的地位。有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美国可以重振对自由秩序的追求。反之,美国以单极方式行动的破坏力更大。
考虑到所有有关中国的言论,人们会以为中美势均力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13,而中国排名第79,位于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和白俄罗斯之后。中国的收入中值只是美国的一个零头,而卢森堡和瑞士正在追赶美国。然而,人们从未听到政客们谈论有必要在竞争中胜过卢森堡,或者瑞士如何赢得未来。
尽管美国政府更迭,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依然非常紧张。新冠疫情大流行更是加剧这两个大国之间的不信任。这种情况的代价是什么?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各自的赌注和策略又是什么?
拜登对华政策能否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但同时也取决于美国如何改变。衡量拜登对华政策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两个大国能否合作生产全球公共产品,并同时在其他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中美在全球竞争,谁能更好地确保其政治和社会稳定、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和技术体系,并最大程度地获得公民对政治体系的支持,谁就能胜出。为了使这场竞赛和平进行,双方都必须审慎行事,避免对抗,并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来控制彼此间的关系。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将取决于此。
正如非洲人期望的那样,美国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与中国合作,并帮助非洲从一个有利的位置与中国打交道,包括提高非洲政府和民间团体的能力,以便评估拟议中的中国投资并确保问责制。这种做法有望让美国在非洲大陆赢得支持和影响力。
中美都谋求捍卫并推广自认为是全球秩序建立基础的规则或规范。问题在于:谁的规则最终会在全世界赢得更多支持?事实可能会证明:中国主张的那套规则在许多地方更有吸引力。
美国最新的对华政策将被证明是适得其反的。每一个敌对行动,都会引发更具敌意的回应。不难发现华盛顿在这盘棋中的策略,这是个除了极具进攻性的开局外没有任何计划的选手。也就是说,美国根本没有任何策略,未做到谋定而后动。
在美国缺席期间,中国承担了气候行动领导者的角色,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美国重返这一舞台将使气候议程成为这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竞争的另一条战线,但这场更健康的竞争可能让地球受益。
不断升级的中美紧张关系可能最终会迫使非洲国家选边站队。但是,对于希望避免中美竞争交叉火力的非洲国家,以及寻求增强美国在该地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美国政策制定者来说,还有第三种方法。解决方案取决于与新兴大国加强合作,尤其是韩国和印度。
乔·拜登总统2万亿美元的《美国就业计划》承诺要重建美国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并快速推动制造业发展。该计划暗含的可怕警告是,如果它不能成为法律,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的竞争中超过美国。
几十年来,西方企业一直受益于将中国融入它们的供应链以及向中国市场销售产品。这发生良好关系持续期间。如今,这一时期结束了。美国正在与中国竞争。 半导体是这场竞争的技术焦点。
美国指责中国不遵从二战后全球秩序、对民主构成威胁。但中国为什么要遵从这种秩序?毕竟,这个体系旨在维持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以及压制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军事发展。
新世界的开端已经到来,已经习惯于在全球化框架内采取行动并对该框架充满信心的人们感到难以置信。但在中国势不可挡的崛起带来转折之后,现在已经有了一条新的轨迹。
显示 274 条中的 101 到 120 条结果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夏日
镜头连中外丨两万公里的电动之路 从扬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
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